史学大家朱维干
  作者:陈有芳  浏览:9277  发布时间:2020/2/10

陈 有 芳

朱维干教授(1893-1991),字柏清,号铁芲,福建莆田黄石金山村人。先生学识渊博,广涉史料,勤于著述。其史学巨著,后人可参考,可研究,价值日升,影响扩大,他是我国享有崇高声誉的史学大家。

《福建史稿》是先生的力作。为撰写此书,他广辑资料,搜集素材,深入调查,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他编了一部《福建书目提要》,从清代《四库全书书目提要》内,摘取闽人及宦游闽中者的著作提要,约800部。先生供职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校内图书馆藏有本省的省、府、县、厅、镇各志,约200部;还参考若干部正史和杂史以及外文书报等。正是在取材于上述各项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扎实功底,新颖史观,写出亟具影响的《福建史稿》。

在前言中,先生自叙,从1956年开始写《福建史稿》,1966年因“文化革命”而停止,1975年续写,至1979年才完成,前后历23年之久。全书分上下两册,计31章70余万字,起自远古时代,讫清代咸同时期。举凡福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以及人物诸项,无不罗列具备,作全面的叙述。其中不少内容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口碑史料,足见作者多年刻苦的治学方法,处处留心,随手拈来。

鸿篇巨著《福建史稿》,上册5篇16章45节;列篇《远古时代的福建》、《秦汉至隋的福建》、《唐至五代的福建》、《宋代的福建》、《元代的福建》。下册2篇15章94节;列篇《明代的福建》和《清代的福建》。篇目虽较上册为少,节段却多了一半,增加186页,内容较上册充实,显见先生将明清部分当作重点。

根据新石器时期考古发现,先生在上册开篇指出,约在7000年前,福建即有先民活动,也就是福建“开始有了历史”。历经莽荒时代、原始社会,母系社会,约在5000年前,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与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一些氏族部落状况,息息相关。对太武、太姥、武夷、古闽等远古传说,以及图象文字、船棺,商周时期铜器、几何印纹陶等文物现象,都作了客观和科学的论述。秦汉时期,先生概述了闽越政权与中央的关系,尽管有过对抗时段,但多以顾全大局,保持统一为主。“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王审知开闽,由于妥处周边与中央的关系,在几十年时间中,促进了福建的经济发展。中原板荡,衣冠南度,古风入闽;中州百姓,拥入福建,多次发生。陈元光开漳,闽南语传播,福建渐成“海滨邹鲁”等史实,先生都引经据典,作了精辟概述。

历史上,福建开发较迟,各朝代虽有方志,较内陆省份仍处薄弱状态。先生高屋建瓴,从众多史料中,去繁就简,除芜存精,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纲举目张,条理清晰,使脉络一目了然。在下册,尤其对明清时期的闽史进行系统探索。元灭宋、明代元、清亡明,是中国特殊历史时段,改朝换代、政权更迭,纠缠着民族斗争,在闽地也表现得十分激烈。先生通过画龙点睛之法,概括全国情况,不吝篇幅地反映福建具体实际。这种轻重有致,置局部于全局之中的写法,使读者不致感到福建孤立于中国历史之外。先生还着重突出福建的特色。闽地面对大海,邻近台湾。内忧外患,总成兵家必争之地。守疆卫土,抵御外敌,斗争尖锐。先生的家乡莆田,在明季倭患中,15次遭掠,5万余百姓被害。《福建史稿》从19章至21章,用3个章节7个节段,阐述了福建惨烈的倭害。对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壮举,也以2个章节9个节段,详载驱荷复台的经过,据史重现了当时风云诡谲,波澜壮阔的史实。这些亟具现实意义的论述,使读者印象深刻,体会先生的爱国热忱,寓意深远。

政风不廉,污吏横行,事关王朝兴衰,政权沦丧。元代政风极贪,以致官逼民反,仅仅71年,就土崩瓦解,政息人亡。其时贪官充湛,福建有一行省长官,竟“吞沒官钞一十三万锭(等于银650万两)”。清吏齐履谦,在宣抚闽赣时,一次就罢黜赃官400余人。先生对此尤为关注,在上册“贪暴的政风”一节的究因中,据史指谪突必烈:“嗜利黩武之心,则根于天性,终其身未尝稍变。”廉能与贪腐,是历史进展中的客观现象,古今同一。除对戚继光、俞大猷、郑成功等战将功臣、气节之士、文化名人,大事张扬之外,先生还自各地方志,挖掘材料,分列廉吏与贪官,予以褒贬,惩恶扬善,弘扬正气。下册有朱元璋惩贪记载:“两浙、江西、广东、福建有司,自开国以来,未尝任满一人,往往未及终考而去”;在“奖励廉吏”一节中 ,罗列了李子春等19名闽省县、府官员因廉能而得提拔的史实。

考究精确,言必有据,是《福建史稿》的另一特色。所叙内容,具在页下注有出处,标明史料名称、年代。每页少则1、2条,多至14条,以6、7条为普遍。上册第370页,即注有引自《将乐县志》、《福清县志》、《龙岩州志》以及《闽史》等14条注释。若以每页5条计,全书1142页,即有近6000条注释,可见先生所下苦功之深。

先生并未停滞于史料,他以史家敏悦眼光,还原历史真相。过去志乘,多为官修,修完之后,要经上司鉴定通过。对地方的一些大事,往往略而不详,寥寥数语,隐匿掩过,甚至篡改史实,误导后人。例如清初为防范郑成功父子,沿海有载界、迁界扰民之举,且长达10余年时间,这本是当时的一件大事。而《泉州府志》卷五《都里序》,却简略写道:“顺治年间,迁滨海居民于内地,图甲稍减原额,康熙19年复归。”光绪《漳州府志》竟写道:“徒之内地,以保完善良,兼慎防接济奸宄,非以其欧脱而去也。”此显属欺世之语。先生依据大量史实,在《福建史稿》(下册)第25章,“清初福建沿海迁界的惨祸”中,予以更正补录,还原了迁界严重扰民的真相。类似更正,比比皆是。《福建史稿》还附有先生的两则书评,分别对《八闽通志》和《福建新通志》的谬误失实之处,做了评述与指谪。

先生的地方史研究,独树一帜,卓有建树。学术界认为,《福建史稿》是我国第一部体系完整,超越前人而具有代表性的福建地方史学术专著。此外,《四库全书》闽人著作提要、《汉史辑要》、《读史札记》、《莆田简志》等,都是他的力作,用工之深,令人赞叹。此外,先生尚有数十册未刋行的文稿,百万言的文章、专论,散见于省内外报刋。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历史、社会、教育、民俗、考古、语言、民族等等。先生的高足陈元熙教援,在他去世后,从搜集到的论文中,精选出有代表性的32篇,以《铁苍文集》为书名出版。

感人至深的是,先生是位爱憎分明、富有正义感、追求真理的史学家。他认准的目标,决不轻言放弃。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又遭冲击。在《福建史稿》编写过程中,历经坎坷,不为所动,难夺其志。1975年,在动乱结束的前一年,他又重理旧业,1979年写出这部巨著,又经修改,至1985年2月,终在福建教育出版社印刷发行。在旧社会,他敢于抨击反动政府。抗战时,他在莆田担任某报主笔,痛批“攘外必先安内”的投降卖国路线,曾身陷囹圄;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宣扬爱国、反帝、民主、进步;与共产党人成为挚友,和进步人士密切往来。解放后,他始终是和党同舟共济,肝胆相照的民主人士。即使错划“右派”,仍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得失,在困难环境中,坚持著书立说。

先生年轻时,入燕京大学攻读英语,又改读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师范大学),二年级时保送香港大学教育系深造,1923年毕业后,受聘于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办的厦门大学。60年教学生涯自此开始。从中学到大学,足迹遍及闽、沪、浙、湘、桂,桃李满天下。因教学认真,要求严格,而被学生尊称为“铁师”。

郑樵(1103-1142),莆田人,宋代著名史学家,先生深受乡贤影响,早就立下修史宏愿。先生擅长英语,教学之余,以世界史为研究对象,写成《大众西洋史话》。1937年“8.13”淞沪会战爆发,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待出版的书稿,毁于日寇炮火。先生意识到西洋史点多线长,须精通多国语言,才能胜任。仍转攻中国史,并按朝代顺序辑录史料,写下至今尚存的20多册《读史札记》;随着研究的深入,先生感到中国史料浩如烟海,上下几千年,皓首难穷,遂于1941年辞去私立协和大学教职,返乡研究莆田史。用时六七年,写出《莆田简志》一书,在《南方日报》连载,受到读者欢迎。1949年秋,友人陈国柱(莆田第一个共产党支部创建人)建议:“中国史范围太广,莆田史太小,你至少要下决心去研究一个省的历史…为福建人民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这话正中先生心意。经3次改向后,先生终于定位福建地方史的研究上,经20多年努力,成为福建方志的一代宗师。

我是一名文史爱好者,曾在先生的家乡莆田,度过3年时光。1987年3月27日,我在福州购置《福建史稿》。此书常置床头和书桌,研读之余,还成为工具书之一。我长期从事公安研究工作,还常写些散文杂议等,得益于《福建史稿》提供的许多翔实资料依据。如明初官府消极防倭,海坛发生逼迁岛民致大海难事件,布衣俠士林杨,为减免灾民虚税上奏疏,被下冤狱十八个年头。我在撰写《为民请命说林杨》(刋《炎黄纵横》2006年12期)时,就在《福建史稿》下册19章“福建的倭祸”一节内,读到详截的有关海难史料。

先生锲而不舍的求实精神,尤其是我学习的榜样。改革开放,人财物流动,动态治安,案件多发,却发生立案不实现象。我就此及有关突出治安问题,深入探研,被说成是“看光明少,看问题多,把形势说得漆黑一团。”“三讲”时,“自我鉴定”不予通过等等。“立案不实”即“敌情不明”,影响公安决策,危及社会安宁。探讨正是为了解决问题,调研性质自有公论,我心中有数,坚持调研,先后发表论文60多篇,并连获全国公安系统高等级论文奖。先生的史著不但为我提供了参考依据,还是我敢讲真话的精神支柱。《福建史稿》无疑是我的良师益友。

仁者寿。1991年,先生以98岁高龄驾鹤西去。在他离世后,我读到不少怀念他的文章。高尚的品格,求实的精神,丰富的著作,将鼓舞、激励和鞭策着后人!

 

 

随机稿件
暂无数据!
上周冠军
人气:0,发布文章:0篇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上留言 | 通讯员 | 我要投稿 | 稿件列表 | 在线咨询 | Rss订阅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63号老干部局大院15号楼四层 闽ICP备2023017563号 邮箱:jq368@163.com
Copyright © 2013 《金秋》栏目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