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语族探源在平潭
  作者:陈有芳  浏览:16188  发布时间:2020/7/20

6月6日,我到平潭平原镇参观了上攀龟山遗址。遗址对面立有石碑,上刻“海峡两岸南岛语族考古教学实习基地”,为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 “国家文物局”共立。
近年来,南岛语族研探日益引起重视。国际学术界所指的南岛语族,是指说南岛语系的民族。语言学研究表明,南岛语系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分布在岛屿上的一大语系;其分布地区,东到太平洋东部的复活节岛,西到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北到夏威夷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南到新西兰。其主要居住地区,包括中国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据统计,南岛语系包括1000-1200种语言,是世界上最大的语系,使用南岛语系语言的人口约2.7亿。

平潭是靠近亚洲古陆的海岛,又怎么与南岛语族扯上关联呢?沧海桑田,几经沉浮。地质考古的科学资料充分证明,远古的冰山时期,闽台两地是相连的,那时海平面下降数十至百余米,台湾海峡多次出现“陆桥”。福建先民就通过陆桥迁徏台湾了。冰期结束,海水上升,岚台复成岛屿,遗址遂成两地传承的有力证据。台湾的大岔坑遗址、金门的富国墩遗址与平潭的壳丘头遗址,均属同一类型。说明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以壳丘头文化开启了台湾海峡两岸的文明。平潭曾经稻田连阡累陌,土地肥沃,清乾隆年间,海底起沙,才将当地许多稻田覆盖,村庄埋没。研究表明,台湾文史重要标志的稻作文明,也是大陆经平潭传入台湾的。平潭与台湾新竹仅距68海里。历史上,许多平潭人移居台湾,岚台两岛,不仅有相同的地名“苏沃镇”,还有相同的街名“北厝(街)”,舟楫往来,两地交往,十分频繁。

1958年,平潭发现壳丘头遗址,出土大批史前文物,引来许多专家学者,考古学家安志敏考察后,正式定名为“壳丘头文化”;众多文物反映了该遗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海洋性地域文化特点。1954年,福建闽侯县发现昙石山遗址,经多次发掘,确定了不同时期的四个文化迭压层;被正式定名为“昙石山文化”。两遗址内容相近,碳14测检,壳丘头遗址比昙石山遗址为时更早。

认识的链接,引来新发现。“壳丘头文化”的脉络传承清晰,区域特征明显,反映了距今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福建先人的生活状况。但与半坡、河姆渡、红山等内陆文化遗址相较,难以等量齐观,影响较小。直到著名华裔学者张光直教授介入,确认上述遗址与台湾史前文化的关系,并指出其有可能是南岛语族的源头,这才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从而对福建沿海的史前文化与太平洋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不断加深探研,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壳丘头文化”的重要性随即凸现。这对探索海峡两岸人文血脉关系、人类走向海洋、古航海技术的起源等等,有着极深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成为中国史前研究学中的重要课题。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耶鲁大学张光直教授的主持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与耶鲁大学人类学系,联合对台北的大岔坑、圆山和高雄的凤鼻头等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这一研究首次确立了距今5000年前台湾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序列。“大岔坑文化”的突然出现,标志着台湾史前文化发生重大变化,出现陶器、磨制石锛、石镞和网坠的制作。考古学界一致认为,“大岔坑文化”与此前台湾发现旧石器时代的“长滨文化”,差异巨大,两者没有传承关系。由于“大岔坑文化”成为后来台湾原住民(高山族)文化的基础,所以学术界认为,“大岔坑文化”是台湾目前已知的南岛语族最早的祖先文化。

“大岔坑文化”的特征,与福建、广东沿海的新石器文化非常相似,表明台湾这一史前文化转折,当是大陆东南沿海不断影响的结果,而大陆向台湾移民可能是最主要因素。张光直先生认为,“大岔坑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是大陆东南沿海一带。由于台湾岛和澎湖岛上的所有“大岔坑文化”遗址的碳14测距都在5000-4000年之间,明显晚于“壳丘头遗址”(距今6500-5500年),因此他推定“壳丘头文化”是“大岔坑文化”的源头或源头之一,并进一步推断出南岛语族最初的起源地是大陆东南沿海。张光直先生的这一观点,为国际学术界所认同,并得到深入探研。

对南岛语系起源的研究,为语言学界所广泛接受的观点是,将台湾原住民(高山族)的语言,作为南岛语系的第一层分支,原南岛语最先分裂为泰雅语群、邹语群、排湾语群、马来亚波利尼西亚语群。根据语言学规则,这种分支模式意味着台湾是南岛语族的发源地,或至少是发源地之一。正如我国普通话替代了河洛话那样,由于历史的原因,尤其是语言的同化和替代,大陆东南沿海、澎湖和台湾的大部分沿海地带,现在已不见说南岛语的族群。不过,越来越多的语言学者认为,原南岛语系的一支最初也应该分布在大陆东南沿海一带。而考古人类学的发现也支持这一观点,南岛语族在人种上同属蒙古人种南亚种。张光直先生的贡献,在于他以国际学术视野,将中华文明,特别是东南沿海史前文化纳入太平洋民族史和文明史研究范畴,标志着中国东南地区是太平洋海上文明之路的开端。

2010年7月,一场“寻根之旅”,令平潭走入国际视野。彼时,6名南岛语族后人(来自法属波利尼西亚),登上仿古独木舟,从南太平洋的大湲地启程,历经4个月,远航1.6万海里,抵达平潭壳丘头遗址,寻根问祖。2016年12月23日,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罗萊,考察后指出,平潭很可能是法属波利尼西亚南岛语族海上迁徏的第一块跳板。在平潭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都能找到与南岛语族先民相似的文化和生活印迹。南岛语中“洗脚”一词,竟与当今平潭人的发音相同。这为“平潭是研究南岛语族起源的关键区域”,这一学术观点提供了更多的佐证。

福建博物院研究员范雪春(平潭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指出,距今6000年前后,人类开始向沿海岛屿迁徏,这是人类开发海洋的肇始。壳丘头文化遗址的时间点和南岛语族向海洋迁徏的时间点,刚好吻合; 壳丘头先民在地理和时间节点上,最具备向海洋迁徏的条件。目前,国际学术界普遍观点是,6000年前,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先民往台湾迁徏,距今5000年左右,扩散到菲律宾,之后继续向东南迁徏,将文明的火种撒向广袤的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形成现在世界上最宠大的分布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文明。

上述“上攀龟山遗址”正在加紧探测中,上搭大棚,棚内实施网格化发掘,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铲挖、过筛,捡出许多细碎的史前文物。壳丘头遗址与上攀龟山遗址仅距1公里,属同一文化层,近在咫尺。平潭史前遗址分布图简介,全岛不但有23处新石器、青铜时代古遗址,还在平原镇的官树下,流水镇的三对排、五星等3处,发现万余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历史悠久,渊源深厚;并将建成“壳丘头考古遗址公园”,部分民房已被改建成简易“博物馆”,内列有关资料、实物、照片和图表,供游客参观。

从日前调查看,从平原镇西营至剑湖、白青公路两侧,都有古遗址,南北长6公里,是一个很大的古代聚落群遣址。为了加强遗址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工作,打造国际旅游岛文化品牌,平潭决定以壳丘头遗址为核心,结合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建设南岛语族文化村,即上述“壳丘头考古遗址公园”,总面积703.62公顷。规划分为公共服务与考古体验区、核心遗址体验区、南岛语族国际文化交流区、南岛语族民俗文化村落区、乡土文化展示区、公园预留区等六大功能;其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是整个项目的核心区域。2020年6月,当地召开首届“平潭史前文化与太平洋考古论坛”,末来每年将常态化举办;邀请海峡两岸学者及海外研究者参与,力争将壳丘头文化遗址群打造成为国际首个南岛语族主题古遗址公园。游人在参观中,对此规划留下深刻印象。

1988年壳丘头遗址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公布为第八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位置逐步提升,彰显上级的重视。成为考古学家、语言学家、民族学家追逐的场所,他们以各自的方法,互相结合,深入探索,认为南岛语族起源地在亚洲大陆东端,甚至确指是中国东南沿海。

我自小长在平潭岛上。上世纪70年代末离开家乡。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近二三十年来,平潭发生巨大变化,海峡架桥、动车进岛,古地新颜,震撼人心。当撩开历史面纱时,人们发现,这颗璀璨的东海明珠,是多么的耀眼夺目,引人关注;而对南岛语族源头的研探,令人感受这里历史积淀的深厚,更是平潭深层次开发的有力证明,她将为海峡两岸关系、国际旅游岛的深入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我不禁遐想,踏着壳丘头先民拓展海洋的足迹,而今平潭国际旅游岛又放眼世界,必将迎来波澜壮阔的史卷!




随机稿件
暂无数据!
上周冠军
人气:0,发布文章:0篇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上留言 | 通讯员 | 我要投稿 | 稿件列表 | 在线咨询 | Rss订阅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63号老干部局大院15号楼四层 闽ICP备2023017563号 邮箱:jq368@163.com
Copyright © 2013 《金秋》栏目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