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古国与万年龙魂
  作者:陈有芳  浏览:5036  发布时间:2020/12/25

5300年前“河洛古国”的发现,令人不禁联想“万年龙魂”这一传说。

2020年5月7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确认位于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的双槐树遗址,是距今53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睌期巨型聚落遗址,面积达117万平米,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黄河流域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

该遗址有力佐证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阶段,河洛地区是神州大地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明中心,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专家普遍认为,双槐树遗址的地理位置、規模及文化内涵,无不凸现其在中华文明的中心位置。河洛古国的发现,可能要改变中国历史从夏代开始这一认知。

多载上古之事的编年体史书《竹书纪年》,有关于“一百年,地裂,帝陟”的记载;唐代天文学著作《开元占经》,也记载“黄帝将亡则地裂”。巧合的是,在双槐树遗址发现了多处地震引发的裂缝遗迹,还有明显的地层错位现象,专家估测,时震级当在6.0级以上。地震时间与河洛古国的衰落期重叠。专家认为,从这次地震的影响入手,或许可以找到黄帝时代更多遗迹的线索。中国考古界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传说中黄帝活动的年代,应在距今5000多年前后。夏啇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指出,遗址呈现出的景象与内涵,契合了《易经》“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记载。双槐树遗址这样的重大发现,自然让人推测可能与黄帝有关。专家认为,不排除双槐树遗址是黄帝时代的一座都邑。

专家们认为,双槐树遗址发现“北斗九星”遗迹及有关建筑,旣是天文观察的遗迹,亦具特殊的人文含义。天文与人文的交融,表明在此高等级聚落布局中,礼仪化思维和尊崇“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己现萌牙,后世中华文明政治思想的若干底色,在此已具趋形,有了最初体现。河洛古国的中心区域,己有典型的瓮城建筑结构,可见居住者非同一般。这里发现有4排大型房址,房址之间有巷道相通,其中最大一房面积220平米,即使今天看来亦属豪宅;摆成北斗星型的九个陶罐,就是在这座房子前面的门廊发现的。

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即是农桑文明、絲帛文明。在双槐树遗址,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其长6.4厘米,用野猪獠牙刻成,形如一条正在吐絲的家蚕,这是难得的直观实物;它与青台遗址等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迄今最早絲绸实物一起,实证了53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先民已经养蚕缫絲,掌握相当的农桑生产技术。从这一角度看,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黄河流域中心聚落群,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时代最早的代表。

遗址的出土器物,包含许多外来文化因子,称得上是兼容并蓄。如折腹鼎、背壶,具备大汶口文化特征;薄胎斜腹彩陶杯,体现明显的屈家岭文化因素;看似相隔遙远的崧泽文化、大湲文化,在出土器物中,也可发现其影响。上述器物充分表明,河洛地区在距今5000年前后,就是联通四方的交通孔道,人群流动频繁,具备开放包容的特性。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持人王巍认为,中原地区的地理优势,有利于文化汇聚和辐射,5000年前的中原先民,对外来文化已采取主动吸收而非排斥的态度,这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也是文明延续的重要因素。

河洛古国是一处经过精心选址和合理规划的都邑性聚落遗址,周边的青台、汪沟和洛阳的苏羊、土门等多个遗址,特別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遗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据分析,这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群和唯一的大型城址群。

看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兴衰,尤显发现河洛古国遗址的重大意义。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四大古文明的前三,俱因外族入侵,为其他文化所取代等原因,而半途而废,中止发展。巴比伦古文明,在早期就被多个民族侵入,之后又遭波斯人和亚历山大征服。再如埃及古文明,历史悠久,兴盛一段时间后,先后被波斯、马其顿、阿拉伯等外族征服。印度古文明曾先后遭雅利安人、波斯人、亚历山大、阿拉伯人侵,本土文明被大肆破坏。而致出现遗下的古文字后人难以辨认等窘况。而中华古文明,从未中断过,尽管改朝换代,政权更迭,民族体系一直以汉族为主,大一统思想观念始终如一。“犯我汉者、虽远必殊。”汉武帝竟将犯边的匈奴远驱欧州。数千年中华古文明得以延续,与坚决的捍国意志是分不开的。河洛古城可能因震灾等原因而衰落、迁陡,但其文明却得以延续、发展。

文字记载是古文明延续的重要依据。中国文字运用並非最早。古巴伦和古埃及,都有5000多年的文字史。中国文字始自晚啇,当时的甲骨文己属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但是,从象形文字过渡到甲骨文,肯定有个很长的发展时段。比如在夏代以前的刻石遗迹中,发现不少疑似象形字的符号,至今难以解读。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国人暴动,实行“共和”,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纪年开始。但是夏历纪年却运行了79个甲子,至今已有4700多年,间接说明中国文字史的久远。中国文字正式运用出现在3400多年前,5300年前的河洛古国不可能发现文字,但应注意探查有无文字萌芽痕迹。

“一百万年人类史、万年文化史、5000多年文明史。”与河洛古国遙相呼应的是,5000年前后的古遗址,在全国各地不断发现。值得一提的是,远距中原的福建,不但有闽侯县昙石山史前遗址,甚至在平潭岛上,也发现20多处距今5000多年的遗址。当地的“壳丘头”遗址,因此被定名为“壳丘头文化”,周围还形成遗址聚落群。平潭岛甚至在平原、流水、北厝三处发现万余年前的旧石器遗址,吸引许多中外专家学者前来探研。史前即有先民登上沿海岛屿繁洐,可见同时期在辽阔的华夏大地上,先民活动范围的广阔和活跃。而河洛古国,无疑正是它们的杰出代表。

无庸讳言,由河洛古国上溯,此前应该有个漫长的发展阶段,至少要有数千载光阴,才能达到当时的规模和发展程度。设若4700年加上5300年,那么,中华民族“万年龙魂”这一传说,完全是可信,且有充分科学依据的。

河洛古国的发现,尤使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倍感荣光。随着对遗址的深入考研,必将有更新的发现,佐证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深厚渊源!



作者系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研究员

电话: 13860651026   

2020.12.23

随机稿件
暂无数据!
上周冠军
人气:0,发布文章:0篇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上留言 | 通讯员 | 我要投稿 | 稿件列表 | 在线咨询 | Rss订阅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63号老干部局大院15号楼四层 闽ICP备2023017563号 邮箱:jq368@163.com
Copyright © 2013 《金秋》栏目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