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武术 源远流长
  作者:邹善水  浏览:6764  发布时间:2010/12/6
    连城武术,源远流长。有“始于宋,盛于清”之说。史料可查的记载有近900年历史。2001年8月,连城县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第三批“全国武术之乡”的光荣称号。
    数百年来,连城县尚武之风世代相传,永不间断,练拳使棍者常年不辍。教习武术,所学拳种和套路五花八门,有少林拳、南拳、武当拳、凤阳拳和连城拳等,在器械上有长柄大刀、钩刀、钯头、眉刀、木棍、双刀、铁尺等。习武者拳、刀、棍均需有所见长,平时用以防身,集中起来可抵御盗寇侵扰,保卫地方安宁。
    连城县至今习武之风更是方兴未艾,不少农村无论农闲或雨天,群聚祠堂或厅堂,请拳师教练武术,如隔川乡隔田村至今仍有70%左右农户学会弄拳舞剑。2006年,连城县专门投资1280万元的武术馆落成。当年就成为省运会的武术比赛场馆。
    连城武术,尤以独具风格、堪称武林奇葩的“连城拳”而闻名于世,曾被誉为福建省八大拳种之一。
   “连城拳”始于北宋,盛于清代顺治年间,流芳百世。它以急促凌厉、舒展大方,富有南北武术所长,不仅具有嵩山少林拳流派的精华,更有南方众家拳法的专长,擅用短劲,以防为主,攻防兼备,独成一格。在湖南、江西和福建的连城、上杭、长汀、龙岩、清流、宁化、永安、三明、明溪、沙县等地广为流传,民国初期还传播到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地,深受国内外武术界同行赞誉。 
   “连城拳”又称“连城少林拳”或“少林独门拳”,内可分“黄家拳”和“巫家拳”两种。
   “黄家拳”始于宋朝端拱年间(988—989年),连城南田村(今为隔川乡隔田村)黄氏第三代子孙黄九四郎借护送县巡检张某回河南故乡之机,在河南开封少室山(即嵩山)少林寺随蔡、董、孙三位僧人学习少林拳法。经数年学成后,于淳化三年(992年)返乡后传授给众乡亲父老。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连城拳师黄思焕前往浙东经商,结识宗人黄百家、简宗源及师父黄宗南3人,相互切磋拳术,编创出独特的“南田黄家拳”。清朝中叶,经黄观杰等人在实践中删改后精益求精,使武术套路更加精炼、充实完善。还创建“兴武社”,规定每年农历正月20日在今隔田村举办号称“天川胜会”,进行该拳术全面检阅。
   “巫家拳”系连城姑田镇洋地村巫必达所创。其祖父巫应寿精通少林拳术,于清雍正年间从宁化石壁迁此。必达自幼习武,精得少林武术,通过勤学苦练,达到武艺娴熟、挥舞自如境界。青年时期,离家云游山川古寺,拜师访友,虚心求教各名家拳师,去粗取精,将福建少林拳多种攻防刚劲手法与内家拳的藏精、蓄气、培神之固本强骨法紧密结合,创编出“洋地巫家拳”。乾隆末年,巫必达到湖南株州、湘潭等地传授拳术。该拳在湖南湘潭、株州、长沙、岳阳等地广为流传至今。
     连城县历代武馆兴旺。为推动民众习武,清康熙四年(1665年),县令杜士晋曾建有演武亭。据康熙版《连城县志》所载:演武亭,“拱北门外二里,彭坊桥之侧。亭左有听事小亭;有大松树数十株,镇县水口。县令杜建。”可见,当时习武之风甚盛,不但有练武之地,还有切磋武林技艺场所。直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林田乡还成立梨井保国术研究社,研究武术。更有甚者考取功名,荣宗耀祖。仅明清时期,全县就有武举人144人,武进士8人,特别在清乾隆年间(1739—1795年),武举人的人数多达44人。仅姑田镇,清代就有华文鹰、蒋国杨、蒋凌云、蒋凌凤4位武举人,此外还有一些造诣较深的拳师,如蒋大崧、蒋次兰、周玉书、华星明、江良应、江象春等人。特别是连城巫家拳创始人巫必达也在此镇中,到民国时期,在当地武坛富有名望的武术大师大有人在,而以华光炎、吴礼应、华春森、罗柏祥等20多人武功更为出色,直至现代仍有拳师黄宗耀、黄湖佳、罗柏权、陈德其、李瑞龙等名扬各地。
随机稿件
暂无数据!
上周冠军
人气:0,发布文章:0篇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上留言 | 通讯员 | 我要投稿 | 稿件列表 | 在线咨询 | Rss订阅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63号老干部局大院15号楼四层 闽ICP备2023017563号 邮箱:jq368@163.com
Copyright © 2013 《金秋》栏目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