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进夕阳红
  作者:林金山  浏览:1510  发布时间:2013/3/28

一路走进夕阳红

林金山

座右铭:多一点奉献,少一点索取,活着,      应该 使周围的人过得更美好!

为了帮女儿照看小外孙,我俩老夫妻提前退休从福州郊县来到集美。从上老年大学学习摄影书法,到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应邀参与中小学生征文评阅,到编辑《集美诗词》,我找到了一份自己真正喜欢的不计报酬的志愿工作,“人到无求品自高”,生活十分快乐,六十多岁,仅仅是人生一个新的起点,我迎来了生命的第二个春天!

 

一、读书写作,一路走进夕阳红。

有一天看到《厦门晚报》一则“退休第一天”征文启事,于是我提笔写了一篇《喜当家庭保姆》的小文章,没过几天文章竟然登出来了,后来还得了70元稿费和一大箱(40瓶)易拉罐啤酒。从此,读书写作便成了我“工余”活动,很多报刊便成了我发表作品的园地。短短几年间,我的小说、散文、诗歌散见于各级报刊杂志,偶尔获奖。被一些报刊网站聘为特约通讯员,成为《集美诗词》、《厦门诗词》、《厦门楹联》会员。就这样,我一边带小孩一边读书写作,一路走进夕阳红。

二、奉献余热,投身关心下一代工作

这时候,区委老干部局小庄同志和区关工委吴福志老师找到我,说在报刊上看到我发表的文章都写的很好,刚好办公室需要一个会写作的人员,希望我能参加奉献余热的关心下一代工作。我觉得身体还可以,退休后还能为人民服务做些力所能及的奉献工作也是我的本意,于是,我于20043月义不容辞地参加了关心下一代工作。有时候下乡调研,收集素材,听取民声,提供领导决策;有时候深入网吧监督,认真查看,防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有时候参加夏令营活动,同歌共舞,享受孩提时代的快乐;有时候走上街头,捡拾垃圾,铲除“牛皮癣”,为文明城市增美容;有时候亲临贫困生家庭,访贫问苦,捐资助学,为贫寒学子带来温暖与希望;有时候加入慈善志愿队,安老、扶孤、助残、济困,为创建文明城区奉献拳拳爱心。在区关工委办公室,我负责文秘、宣传工作,工作量相当繁重,虽然只规定每周上三天班,可实际上大多数时候五天都要来,很多文稿均在晚间、双休日加班完成,有时连看报的时间都没有,真是忙得不亦乐乎!

三、下乡调研,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

201010月,因工作需要,原区委书记郑德发老书记把我调到他任会长的集美区老年学学会(福建省老年学学会集美研究小组)当任文秘,兼做区委老干部局工作(老干部局工作人员分娩请假期间),还负责编辑《简报》等宣传报道工作。在区老年学学会,在郑老书记的指导下,我们几个共同撰写调研文章,颇得好评。我们所写的文章跟一些纯学术论文不一样,这取决于我们的特殊定位。郑老书记退休不退岗,离职不离党,他在区委书记任上退下来后,接任了集美区老龄委副主任,继续为集美区的老龄工作奉献光和热。郑老带领老龄办的一班人在基层村居进行居家养老试点工作,给写作组提供了天然的实践基地,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如,《探索模式,分类指导——初探集美区居家养老模式》在实践中形成,反过来又用这篇文章来指导其他村居进行居家养老试点工作。这种从实践中来又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写法是我区老年学学会的写作特点。于是,集美区老年学学会集体创作的《厦门市集美区提升基层老年协会地位作用的实践与经验》一文被评为2012年度全国老龄政策研究优秀成果优秀奖。在郑老书记的指导下,本人与郑书记合写的《创新管理,提升老人幸福指数》等多篇文章被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收录在《领导干部创新社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从书中,给予了社会实践中取得的优秀成果的肯定。

四、开通博客,享受老有所乐

本人爱好摄影,喜欢写作,在女儿的推促下学会了电脑,让我在网络上可以自由驰骋。拍摄的图片在电脑上经过裁剪、润色、添字等加工成为摄影作品,配合自己创作的小说、散文、诗歌、随想等文章发表在《海峡博客》“林金山的个人空间”上。从2010130日建立博客以来,截至2013316日共发表图文日志523篇,访问量累计达到472027人次,被《海峡博客》评为草根名博。几年来,在《海峡博客》上结识了老青少众多博友,有的还成为知心朋友和可以请教的老师。有时候小博友请教写作问题,我都一一解答,并写了《给小博友》、《细节的重要性》、《关于人物性格的塑造》、《“光辉的旗帜”征文评选有感》等来指导中小学生的写作,被小博友尊称为“林老师”,久而久之,所有的博友都称我为“林老师”。我喜欢这个称呼,是博友们对我的褒扬。能这么自由自在地在《海峡博客》的汪洋大海中遨游,能与广大博友这么亲切地聊天、谈心、切磋、互勉,真是一种美的享受。逢年过节,大家都互发祝词,互祝健康、长寿、快乐。尤其是78岁湖北老博友老铁兵带着妻子女儿千里迢迢来相会让我感动不已。正如他在博文中写的:“林老师的亲切让我感到暖纷纷,终于下决心,鼓足勇气,提出见面要求,一睹他的容颜与风度。…………这是一次成功、美好的会面,是终身难忘的会面,将永恒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五、提送豆浆,八年如一日

集美区政府食堂为机关事业单位免费提供豆浆。每一幢办公楼底层都由炊事员放一大桶豆浆。附近的只能由单位派人去取。我们这边老龄办、老干局、关工委等涉老部门距离区政府所在地约有一公里路程,无人肯去拿。我家刚好在这两地之间,为了能让大家能喝到又浓又香的豆浆,我自告奋勇担当起拿豆浆的工作。每天早上,我早早地提着大号热水瓶赶到食堂装满豆浆返回原路,匆匆来到单位。就这样,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我八年如一日,坚持提豆浆,被大家戏称为“豆浆志愿者”。有人说,你堂堂一个校长身份,怎么不怕掉面子?我却不这样认为,我想,我虽然累一点,但看到大家能喜滋滋地喝着可口的浓豆浆,即便累点心也乐啊!

随机稿件
暂无数据!
上周冠军
人气:0,发布文章:0篇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上留言 | 通讯员 | 我要投稿 | 稿件列表 | 在线咨询 | Rss订阅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63号老干部局大院15号楼四层 闽ICP备2023017563号 邮箱:jq368@163.com
Copyright © 2013 《金秋》栏目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