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巧女 绣“剪”人间 ——记柘荣文化见证人袁秀莹
  作者:王泉力  浏览:4359  发布时间:2016/1/28

二月闺秀绣罗衫,巧剪花样百家传,一张纸、一把剪,裁出的是世间百态、今古人文。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是柘荣最为声名远扬的民间传统技艺。90岁的袁秀莹是该县的剪纸宗师,有着“中华巧女”“剪纸宗师”之称,但对她而言,名利非重,心爱为首。80多年,她的一双巧手已让剪纸这一技艺在柘荣再复兴盛,传承有序。

走进袁秀莹家中,古香古色的风格透着传统之美,四处装饰的剪纸作品更添了一分颜色。满鬓斑白但神采奕奕的袁秀莹热情地介绍着她的几幅作品,每一幅的价值、意义均不凡。她说,如今,柘荣的剪纸已闻名遐迩,让这一民间技艺焕发了新生机、新活力。现在已不仅是曾经逢年过节或者喜事所用的装饰品,更是商品、艺术品,内涵更丰富、意义更深远了。这样蔚然成风的好局面,她是喜闻乐见的,因为这意味着有生命力,不怕失传。

柘荣剪纸流传千百年,形式、内容逐渐多样、多元。据袁秀莹介绍,从她认识剪纸以来,剪纸的发展变化就十分明显。样式从简单的“冒剪”、有参考的“样本式”到有经典图案的“传承型”,再到后来的美术绘图的“专业型”和如今兴起的具有普遍性的“机器型”,内容也从花鸟到山水、历史传说、时事热点等,不一而足。表达方式多样,诠释主题丰富,赋予剪纸的价值也就不同,被人接受的程度也就更为广泛。谈话间,袁秀莹还饶有兴致地拿起剪刀、红纸演示起“冒剪”的技艺。三两下,一幅图样为小人手手相连的剪纸作品诞生了。袁秀莹笑着说,所谓“冒剪”就是想什么剪什么,没有任何参考。

巧合的是,这幅简单的剪纸作品图样也是袁秀莹人生第一次剪纸所用的,那年,她8岁。“从小就看着大人们剪绣样、剪窗花,觉得新鲜就跟着学了。久了,就真喜欢上了。”袁秀莹回忆道,她的技艺是跟祖母学的,当时剪出了小人手手相连的作品还觉得挺有成就感。学得精了,能剪的花样就更多了,加上又跟祖母、母亲学了刺绣,当时对女子仍有要求的“女工”这一关算是过了。虽身怀所长,但当时并没有作为谋生手段,参加工作后,她平日里也就义务帮邻里乡亲剪些过节、喜事用的花样,而且她结婚时的所有用品均是她一手完成的。说到此处,袁秀莹的言语间流露出一丝自豪。

为让记者更好地了解那个年代的绣品、剪品,她拿出了珍藏多年的“宝贝”,一本“百花集”,是祖辈流传下来的绣品样式,头巾、衣服、鞋子、帽子,非常精细,应有尽有。一盒绣品,衣襟、袖口、鞋面、头巾,五颜六色,精美绝伦。袁秀莹坦言,她的剪纸作品一直沿袭着传统风格,很多灵感都是从前人的经验所得。同时,为了将这些传统样式更好地保存、发扬,袁秀莹还别出心裁地将一些经典图样以剪纸的形式表现,拼成了一幅剪纸版的“百花图”,而这幅作品曾在北京参加一次展览时被北京剪纸专业委员会收藏。

“政府重视,我尽力而为,都是为了把这技艺传下去。”袁秀莹感慨道,退休后,她的剪纸生涯才真正迎来了巅峰。随着时代发展,在经济社会进步的同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引起了相当的重视。在县委、县政府的步步规划、推动下,以袁秀莹为领头人的柘荣剪纸被推向了更高、更大的平台。1992年参加福建省“八闽民俗绝艺大观园”表演,获“演艺精湛、艺苑奇葩”锦旗;1995年《百蝶图》《捉迷藏》参加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举办的“北京首届中华巧女手工艺品大奖赛”,获陈慕华副总理题词的“中华巧女”称号;2001年剪纸《龙凤呈祥》获首届中国民俗吉祥艺术节“金奖”……2009年被命名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已到过加拿大、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丹麦、埃及开罗、新加坡、非律宾、澳大利亚、比利时、意大利和澳门、台湾、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这一路,袁秀莹赢得了满堂喝彩,也让柘荣剪纸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中崭露锋芒,当真称得上“案态积稿千层厚,江山似画余晖灿”。此外,2003年,集参观、培训、销售为一体的“袁秀莹剪纸博物馆”落成,进而打开了柘荣剪纸产业化的一扇窗。

而今,年岁渐高的袁秀莹已逐步退居二线,因为经过20多年的努力,袁秀莹帮助培养了许多能人,让柘荣剪纸人才辈出,风华正茂。“孔春霞、郑平芳都是我的学生,现在她们很出色,也接着培养学生了,我很放心。”袁秀莹介绍说,现在精力有限,她一年到头出的作品也不多,更多的重点是编写教材和指导培训。目前,有两册用于幼儿园和中小学剪纸课堂教学的教材已在印刷,将为柘荣县全面推进剪纸事业发展提供助力。

折叠演万象,剪刻活春秋。耄耋之年,人生味已浓,袁秀莹以言传身教推动了柘荣剪纸的繁荣,让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恒绽光华。


王泉力 苏晶晶    

叶陈芬 陈丽彬   

2016年1月28日


随机稿件
暂无数据!
上周冠军
人气:0,发布文章:0篇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上留言 | 通讯员 | 我要投稿 | 稿件列表 | 在线咨询 | Rss订阅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63号老干部局大院15号楼四层 闽ICP备2023017563号 邮箱:jq368@163.com
Copyright © 2013 《金秋》栏目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