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老子 黄帝
  作者:陈有芳  浏览:2136  发布时间:2016/2/4

——追 寻 中 华 民 族 传 统 文 化 之 源

东方智慧之根,中华传统文化之源,始于何时?在“复兴民族,振兴中华”,重拾传统文化记忆中,引起了国人浓厚兴趣。循着孔子、老子的轨迹,我们发现,原来,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正源于上古的黄帝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在传统文化中,国人念叨最多的,就是儒家学说了。儒学甚至被当为国学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大力推崇到海外。世界各国至今已有孔子学院百余家。这也难怪,自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听从董仲舒建议,独尊儒术,废黜百家起,在长达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学始终占据着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半部论语治天下”。儒学是德性之学,其核心是仁。仁是人类最真实的情感,又属理性的普遍形式。仁表现在家庭关系中,就是亲情,表现在国治中,就是爱民。儒学倡导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可谓天下安稳的理想模式,君臣百姓的向往目标。经过后人的阐发充实,儒学形成一套严密的思想体系。历代统治者和普通民众,都奉儒学为经典。“孔圣人”的头衔被一再添加拔高,读书人尊为“祖师爷”,成为天下人的楷模和“万世师表”。“五四运动”掀起的反封建风暴,“孔家店”被打倒,儒学遭到彻底批判,销声匿迹几近百年。经过十年动乱,面对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人们对公平和谐的渴求,对西方文化侵蚀的担扰,加上于丹等学者“心灵鸡汤”的诠释,儒学重现历史价值,又被广为宣扬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领域中,老子也是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史载,孔子拜访过老子,回家后对弟子说,他就像传说中的龙一样。老子不喜欢多言,他所有思想用五千个字表达了,不复赘言。但是,历代研究老子和注释《道德经》的著作却多达282种;其中先秦至六朝有16种,初唐至五代20种,两宋至元代45种,明代35种,清代51种,民国至2000年107种,国外8种;时下更有许多研究老子的专著出版。可以看出,老子的思想日益引起后人重视,影响不断扩大。研究表明,儒学的许多观念均源于此,《道德经》也就被尊为“万经之源”了。“厚德载物”。在求解道德滑坡中发现,老子提出的道和其所著的《道德经》,充满和谐理念,其深邃睿智的思想和主张,对于帮助现代人认识自我以及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乃至国与国之间关系;即人如何实现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主义。专家学者认为,老子提出的齐同和爱、倡导的慈悲宽容,以及为人之道要知足,要从自然出发,要行善积德以培养幸福人生等思想,在当下无疑亟具意义。

在历史长河中,千年不过一挥间。黄帝时启用的黄历(夏历、阴历),已运行至第79个甲子,历时整整4700年,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和老子,距今才2500余年;那么,距上2100多年会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空白吗?答案不但是否定的,尤使我们确信,传统文化之根,恰恰长成于此间,甚至可追溯至5000年前。《汉书�艺文志》中,署名黄帝的著作有13类37种187卷291篇,内容涵盖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学术界研究,直接以黄帝经典著作为基础的诸子学说称为黄帝学派。除儒、道之外,法、墨、兵、杂、阴阳、纵横等等各家,都在黄帝学派的范围之内。黄帝在诸子之前和诸子时代的影响之大,堪为标杆,无与论比。黄帝实为诸子之母,直至“周衰道术裂”,诸子才蜂拥而出,争相立说,百花齐放。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多次提到黄帝学说这一史实。黄帝学说不可能是黄帝一人之作,是先祖先贤们在上古社会实践中,集团智慧的结晶。可以看出,上古文献的深度、广度和高度,诸子任何一家都无可企及。研究认为,《黄帝内经》是最伟大的科学著作,而《黄帝四经》是最伟大的哲学和政治学著作,尚有《三经》、《归藏》、《巾儿贴》等等,均具高深哲理,惊人论述。

《说苑》为汉代著名学者刘向所著。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刘向以光禄大夫之职,受诏校经诸子诗赋,得以遍览皇家藏书。《说苑》保存了大量先秦史料。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出土文献,大大丰富了上古史料,尤其说明《说苑》之真实可信。马王堆帛书《老子》、郭店竹筒、河北定州八角廊竹筒《儒家者言》以及上海博物馆藏竹筒《孔子家语》等等,在彻底打破对相关历史认识框架的同时,还为我们明确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正源头所在。

孔子不愧为伟大的学者。他不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发现“过犹不及”的道理,还累积所见资料,以丰富自己的学识。春秋末年,孔子在周太庙右陛之前,发现镌刻在铜人背上的铭句,即刻动手敬录了下来。刘向在《说苑》中写道:“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即指此事。以后铜人没了,铭文却长传于世。殊不料,孔子录下的《金人铭》,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源头的佐证。令人称奇的是,上古的《金人铭》,竟以近似白话文的口语形式,展示亟具内涵的人生信条。学者王应鳞在(《汉书�艺文志》考)指出,《金人铭》即《黄帝铭》六篇之一(其他五篇失亡),可谓是黄帝学说原始真传的凭据。故司马迁父子之所以崇黄帝而薄五经,先黄帝而后六经,其因即在于此。

《金人铭》与《老子》的关系,一脉相承,显而易见。比如《金人铭》:“无多言,多言多败”;《老子》:“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金人铭》:“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老子》:“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金人铭》:“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老子》:“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下人,必以身后之”。《金人铭》:“执雌持下,人莫逾之”;《老子》:“知其雄,守其雌。”《金人铭》:“江海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老子》:“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金人铭》:“天道无亲,而能下人”;《老子》:“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通过对照,充分揭示了老子感悟《金人铭》,深受其影响的史实。

孔子对《金人铭》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孔子家语》、《说苑》记载,孔子见《金人铭》,发感慨而引《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身如此,岂以口遇祸哉!”《孔子家语》充满对《金人铭》的推崇之语:“此言实而中,情而信。”孔子顾谓弟子曰:“记之,此言虽鄙,而中事情。”两相比较,得出结论,《孔子家语》是在《金人铭》的基础上,大幅改动后完成的。《金人铭》之重要,是因为它关系到孔子向老子学习的最基本证据,而老子学说又源于《金人铭》等黄帝学派。宽人、律己,和谐是儒学、道家的要义,溯其源,径直指向久远的黄帝时期;这是令人激动而又顺理成章的史实。

黄帝原始的《金人铭》中,可以感受到那种强烈的自由、平等、民主、向善和约权的精神。这种精神和近现代的许多仁人志士,所追求的诸多主义、理想,高度一致,完全相通;融汇一处,即是人本思想,权利主义。《金人铭》确立的伟大原则为“持雌执下,”是黄帝学说的逻辑核心。任何强者,在权利面前均是卑弱者,不得肆意践踏和逾越人的权利。这是后来演绎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源头出处。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主、博爱、制约权力等理念,实出自泱泱中华的高天厚土,并非西来舶品。

“华夏神州,炎黄子孙。”黄帝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和文明初祖,中国文化在黄帝时代诞生,足以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底蕴深厚。饮水思源,追踪寻根,加深对历史的正确和全面认识,有利评判是非,扬长避短,端正方向,开拓前进。比如对儒学独尊后,被阉割诸子精华的挖掘弘扬,对儒学精华和糟粕的扬弃;对难度很大“中庸”标准的把握,儒学难适战争时期等问题的廓清和探索,无疑都事关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层认识和理解以及取舍。

更为重要的是,世界十大古文明都先后衰落,缘何中国古文明能延续五千年之久?于2012年12月21日结束的玛雅人首个长计历,比黄历纪年还多425年;其创造的历法,可沿用4万年之久,但玛雅文明却早已消亡。埃及文化比中国更为古老。埃及在五千年前进入王权社会时,中国刚刚向父系社会转型。经过一千多年转型之后,中国才确立王权。至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形成,则要晚得多,都是父系时代的文化。不少古文明分崩离析,半途而废,甚至释解不出留下的文字内容,而中国文明却能历经无数天灾人祸、诸多劫难的考验;至今屹立于世,自强不息,发扬光大,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个惊人的发现是,在世界古文明中,只有中国文化是典型的母系文化。母系时代,是自由、民主、平等的代名词。研究发现,所有的母系社会,氏族内部都处于自由、民主、平等的状态下,彼时人类,对上述社会习俗有着与生俱来的认同感,不知剥削、压迫、特权为何物,真正是一个“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时期,故能产生《金人铭》那样,在现代人读起来振聋发馈的处世哲理,这或许就是我们追寻中华传统文化真正源头的意义所在吗!

无可否认,儒学对中国社会发展做出过的重大贡献,且具广泛社会基础和民间影响。但是,回首惊看,偌大的中国,在宋末和明末,却有过两次惨痛的亡国教训。在近代更是屡遭列强大肆侵害,在华夏古地上,洋人竟敢打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使炎黄子孙蒙受“东亚笨夫、东亚病夫”的屈辱之名!在历史紧要关头,儒学不但难以担承护国卫民的重任,还有不少落伍的理念,阻碍社会进步的弊端。“女子无才更是德”,那曾经遍布的贞节坊和缠足陋习,以及“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还能用么?“五四运动”中,“孔家店”之所以被打倒,儒学历经百年风雨涤荡,原因也在此了。老子的“示弱恒强”,尽管亟具哲理,但在外交上如果一味“示弱”,他国就会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像“中庸”那样,这里还是有个对“底线”的认知和把握问题。

循迹王朝的替代交换,亦可看出儒学效用的端倪来。中国编年史显示:五帝530年、夏470年、商555年、东西周789年、秦15年,两汉426年、三国60年、两晋155年、南朝169年、隋37年、唐289年、五代十国53年、两宋319年(南宋仅39年)、元88年、明276年、清267年。可以看出,从“独尊儒术”的汉代以降,王朝寿命逐渐缩短,长则二、三百年,短则不过几十年。社会矛盾未见减少,农民起义频频发生。五代十国和北洋军伐混战时期,还使国家陷入分裂内乱状态。这些都确值我们去认真回味,悟出其中道理。学者叶自成不久前著文指出,如将儒、道、法合一,取其精华,就会形成有效的治国方略;中国已属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要适应当今世界,必须推出“华夏主义”;“华夏主义”将促进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影响人类。中华文明之源即是黄帝学说。

“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当前信仰缺失,道德沦丧,腐败丛生,矛盾迭出的社会实际,人们寄望于传统文化的回归,以期增强个人品德修养,提高整体民族素质。国内兴起国学热,国外兴起汉学热。用心良苦,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不分精华与糟粕,把儒学等同于中国文化,那就会失之偏颇,显得肤浅了;同时,穿汉服、行跪拜,那些轻实质、重形式的作法,也容易误导年青一代。在这种状况下,追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源,东方智慧之根,弘扬自由、民主、平等,博大精深的黄帝学说,使百姓不再弱势,政府不再强权,无疑将给我们民族注入一股新的活力,促使民族复兴之梦早日成真,自立于更为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

下一篇:立春
随机稿件
暂无数据!
上周冠军
人气:0,发布文章:0篇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上留言 | 通讯员 | 我要投稿 | 稿件列表 | 在线咨询 | Rss订阅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63号老干部局大院15号楼四层 闽ICP备2023017563号 邮箱:jq368@163.com
Copyright © 2013 《金秋》栏目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