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二泉映月
  作者:陈有芳  浏览:3918  发布时间:2016/2/26


少年时,我不懂音乐内涵;但是,当我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时,不禁为那深沉感人的曲调,留下了深刻印象。青年阶段,我学拉二泉映月,经常陶醉在这奇妙旋律之中。随着对二泉映月演奏者华彦钧(阿炳)的了解,对这首名曲的诞生背景,也就有了一些理解。

二泉映月确非等闲之作。华彦钧将其称为“依心曲”或“自来腔”,充分说明这是他发自内心的作品。难能可贵的是,尽管阿炳一生惨淡,最后流落街头卖艺为生;但是他攀登艺术高峰之志,却始终没有放弃。正是通过他不懈的努力,才使二泉映月脱颖而出,震撼世人。二泉映月是阿炳最杰出的二胡代表作。这首乐曲原为道教的唢呐曲,具有浓厚的宗教音乐色彩。20世纪30年代未,阿炳在街头流浪卖艺的过程中,经过反复演奏、加工、创作,引入苏南一帒的山歌、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滩黄腔,甚至广东《三潭印月》音调。它从最初的不定型阶段到完整结构,经历了长期的演练,终于成为不朽名曲。

“天将投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何尝不是这样呢?透过震撼人心的二泉映月,人们似乎感受到,这是大悲大苦之作,寄托着作者对人生不平的抗争,追求羙好生活的信念。阿炳4岁丧母,20岁丧父,21岁眼疾,35岁双目失明;后来,因社会动乱,他无法再做道士,遂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抗战期间,他曾在街头编唱过《汉奸的下场》等小调,他著名的二胡曲《听松》,以南宋岳飞抗金的史实,寄托着对民族解放的期望。不难看出,阿炳还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爱国民间艺人。

华彦钧天资聪颖,自小学习十分刻苦。学二胡时,手常被琴弦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正由于这种勤学苦练,他在13岁时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16岁时就得到无锡道教界的一致公认。此后,华彦钧不顾父亲和道教长辈的指责,沉迷于与浪迹天涯的民间艺人的交流和切磋之中,并由此广泛学习了各地丰富的民间音乐。华彦钧在二胡、琵琶等乐器的演奏中,体现了相当高的艺术造脂。

使人极为遗憾的是,这样一位身怀绝技的国宝级人材,却被长期冷落在旧社会的生活底层。一生贫病交加,穷困潦倒,令人不胜唏嘘。所幸的是,1950年夏天,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和曹安和,赶在阿炳去世之前,录下了他的三首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三首瑟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据说阿炳会拉的二胡有300多首,而那次录音的钢丝只够刻上六首。不久,当杨、曹两位专家再到无锡,欲录下阿炳其他曲调时,这位饱经沧桑的艺人己经去世,享年57岁。他留下的六首名曲,也成为绝唱。

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首次听到二泉映月时,激动得流下眼泪,他说:“这首乐曲太感动人,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华彦钧作为一位中国的民间艺人,在民族音乐文化的积淀上,以自已度过的沧桑岁月和不平凡的经历,凝练成了获得世界性声誉的传世之作。华彦钧无疑是一位在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走向世界的民族、民间音乐家。

洗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欢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一曲二泉映月,不仅让中国,也让世界认识和记住了阿炳!

上一篇:母亲的严和诱
下一篇:我军漂尸之谜
随机稿件
暂无数据!
上周冠军
人气:0,发布文章:0篇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上留言 | 通讯员 | 我要投稿 | 稿件列表 | 在线咨询 | Rss订阅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63号老干部局大院15号楼四层 闽ICP备2023017563号 邮箱:jq368@163.com
Copyright © 2013 《金秋》栏目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