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获益
  作者:陈齐枢  浏览:2329  发布时间:2016/7/12

我于上世纪50年代出生在农村。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家长和老师给我灌输的尽是“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我拼命读书,学习成绩不错,老师表扬,家长高兴。为此,父母竟作出让我想都不敢想的决定,住宿学校。其实,从家里到学校不足2公里。但父母宁可节衣缩食,也要让我有更多时间读书。见此,老师也十分支持,常常拿书给我看,如:《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岳飞传》、《薛仁贵征东》等等。那时,我沉浸在书的字里行间,常常忘记吃饭。

正当自己处于读书的黄金期,却与“文化大革命”撞个正着,遭遇了“学校停课、无书可读”的非常时期。我告别学校,融入了参军大潮。于是,我只好把阅读的兴趣带到了部队,希望通过阅读提干。那时,尽管训练、站岗、巡逻任务繁重,但我见缝插针利用时间阅读。不论什么书,只要拿到手,我都要读。当然,主要还是读《毛泽东选集》、马恩列斯著作单行本《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哲学笔记》等等以及报刊杂志,如《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即两报一刊)、省报、军区报等。由于连队驻在海边不通电,晚上都是点煤油灯和蜡烛,几个小时下来,鼻子都被熏得黑乎乎的。冬天还好,可到了夏天,蚊子频繁骚扰。我只得穿上雨衣,双脚踩在装满水的桶里,以防蚊子叮咬。有一天,别人悄悄给我一本当时属于禁书的《红与黑》,限定24小时归还。我只好把自己关进储藏室,通宵达旦地阅读完。尽管是囫囵吞枣,但在那个时候能够读到这种书是很不容易的。在阅读中,我注意用笔墨记录学习心得,记录连队官兵学习生活、训练巡逻的故事,并将此寄给报社,常获发表。

俗话说,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71年上半年,部队开展“批陈整风”运动,肃清陈伯达“天才论”影响。一天,师政治部工作组来连队了解情况,我有幸参加了座谈会。会上,我引用毛主席在《实践论》中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和爱迪生的名言:“我不以为我是天才,只是竭尽全力去做而已。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说,人的知识不是先天就有,而是后天才有的。陈伯达的“天才论”,实质上就是唯心论的先验论,是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的。我的发言,立即得到师政治部工作组的高度赞扬。我不敢枉称自己是“有准备的人”,但我读到这方面的书籍。正是由于这次座谈会,不久我就被提升为营部书记。后来我听说,师政治部工作组专门向团里推荐我。

不断阅读,自己的能力逐渐提高,职务逐渐升迁,岗位也愈发重要。从连队到营部,从团机关到师机关,再到军区机关。每一岗位的变换,都促使我更加努力地阅读。转业地方后,我依然坚持阅读,完成了自学考试,拿到了大学文凭,自己也从市机关调到了省机关工作。

阅读不仅使我在事业上获益,更使我在思想上获益。在阅读中,与智者交谈,与伟人对话,心灵常常被崇高的境界、伟大的思想所震撼。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使自己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了的正确人生观。在几十年的工作中,我坚持谦虚谨慎,与人为善,廉洁自律,克己奉公。做到了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学无止境,行者无疆。前年,我虽然卸下了工作担子,但我懂得,自己作为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农村小孩,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阅读,我的人生将是另一番景象。既然阅读使我获益,那么,我一定要不改初衷,坚持阅读。我不仅订阅了《厦门日报》等5种报纸,还经常在厦门图书馆、厦门图书城看书、购书。通过阅读,又有了收获。去年,我在全省老干部忆往昔、看今朝、话改革——“我看海西新变化”主题征文活动中,以《动车已过万重山》一文荣登一等奖榜首。

随机稿件
暂无数据!
上周冠军
人气:0,发布文章:0篇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上留言 | 通讯员 | 我要投稿 | 稿件列表 | 在线咨询 | Rss订阅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63号老干部局大院15号楼四层 闽ICP备2023017563号 邮箱:jq368@163.com
Copyright © 2013 《金秋》栏目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