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心仁厚传扬中——柘荣县宅中乡全力打造“孝德宅中”
  作者:王泉力  浏览:4226  发布时间:2016/8/8

宅心仁厚传扬中——柘荣县宅中乡全力打造“孝德宅中”


宅中村口立着一方刻有“孝德宅中”的大石


七十岁的林先通正在给百岁的母亲整理头发


伏羲班的学员们正在学习传统文化


宅中村全景宅中乡供图

“清湾翡翠天空阔,王寄琉璃富路长。”宅中乡,这个位于柘荣县南部的普通乡镇,却拥有悠久深厚的孝德文化历史和底蕴——

这里有着供奉曾经三中状元,而后弃官为母守孝的王金龙而修建的南风宫;这里有着全国伏羲教育基地——宅中中心校,作为福建省首个伏羲教育示范点,定期承办全国伏羲师资培训及伏羲暑期培训班,培养孝德文化接班人;这里有着长寿基因的奥秘,宅中乡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人口总数5.1%,远高于柘荣县3.2%的比重。中央电视台《乡村大世界》栏目组曾专程来到宅中,拍摄“千叟宴”,探究长寿秘诀。

尊老爱幼、以孝为荣的传统孝道理念已渗入宅中的每一寸土地,化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婆媳和睦,邻里互助……如今,乘着柘荣被授予“中国孝德文化之乡”称号的东风,宅中乡以“三建五孝”为抓手,发动全民广泛参与,大力开展“孝德宅中”创建活动,营造了学孝、行孝、倡孝的浓厚氛围,赋予孝德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孝德文化植根全乡民心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孝德文化”随处见

“百善孝为先”。从古时候起,孝老爱亲,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被国人传扬至今。今天,走在宅中乡的村头巷尾,浓郁的孝德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在宅中村,村口的小公园被打造成孝德文化园,入口立有一方大石,上刻“孝德宅中”。园内,百里负米、扼虎救父、弃官寻母等二十四孝图,被拓入地砖。村中老人活动室装扮成“孝德苑”,农舍围墙点缀成“孝德文化墙”。

“民生至上,孝德惠民”“人生五伦孝为先,自古孝是百行原”“百善孝为先,万品德为首” ……一幅幅孝德对联贴在房前屋后,一面面孝德宣传牌立在村头巷尾。

张贴在宣传文化栏上的《村规民约》格外显眼。其中,重要的一条便是行孝——“孝敬长辈传子孙”。“孝为德行之本,德为成事之门。”村干部告诉记者,讲孝德是宅中传承已久的优良传统,通过把行孝写入村规民约,愈发坚定了大家的行孝之举,更成为每一位村民的自觉行动。

“孝德餐厅”是宅中一家特殊的小吃店。去年,该店与柘荣友爱志工联合会合作推出了一项专门针对70岁以上老人的1元“爱心餐”活动。即70岁以上老人在该店只需花一元钱便可吃上一份“爱心餐”。

“自从开展这个活动以来,每天至少有60名符合条件的老人来店里吃面,有的甚至早晨5点就来叫门啦。”老板娘徐娇容告诉记者,不少老人都是起得早,睡得迟,为了照顾他们的生活习惯,她也将小店的营业时间调整到了5时至23时。这样老人来店里,随时都能吃上热乎乎的面条。

春去冬来又一春,一年多来,徐娇容和丈夫始终坚持,从未间断。“孝德餐厅”也成了宅中乡一张远近闻名的孝德文化名片。

“通过合理规划、精心设计,我们把‘孝德文化’元素融入到村口、路边、公园、农舍等与村民日常生活相关的所有场所,通过文化造势,营造浓厚的‘孝德文化’氛围,强化了环境渲染的声势,让广大村民在日常生活起居、休闲娱乐中,享受孝德文化的熏陶。”宅中乡党委副书记赵冬银说。

同时,宅中乡更是主动对接柘荣县提出孝德文化建设,突出建设“孝德文化核心区”,重点围绕“十个一”的孝德文化主题。“一席酒”,即“千叟宴”;“一台戏”,春节期间举办戏剧演出;“一条凳”,小板凳孝德主题宣讲;“一公园”,孝德文化公园;“一基地”,全国伏羲教育基地;“一座苑”,即孝德苑;“一餐厅”,即孝德餐厅;“一广场”,建设休闲、健身、宣传设施,打造孝德文化广场;“一支队”,成立宅中乡孝德志愿者服务队,对老年人进行照料;“一节日”,即孝德文化节,开展孝德文化实践活动。

经过近三年时间的建设,“十个一”的孝德文化践行模式已经完全融入了宅中乡老百姓的生活中。

孝德故事传万家

女儿出嫁,嫁妆里少不了的是家风家训;

媳妇们工作,拿到工资不是比谁会花,而是经常给自己的公公婆婆买礼物;

孩子们放学回到家,不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少爷小公主,而是主动帮忙干家务;

……

每年,宅中乡都会着手搭台举办“夸孩子”大会:“孝顺儿女”、“孝顺媳妇”、“孝顺女婿”,村民公开推荐、民主投票,把大家公认的、得票数最高的候选人评为村“孝德模范”,红榜公示、先进表彰,并把这些模范先进的感人事迹编成小册子,在村里广泛宣传……

7月25日,天气炎热。中午时分,记者来到宅中村百岁老人叶银銮家里时,老人刚吃完午饭,正坐在床边休息。见到我们来访,她显得很高兴,一直笑着打招呼,虽然年事已高,但是老人仍然思维清晰、口齿伶俐。

老人养育了四个子女,如今已经五世同堂。孩子们的孝顺是她主要的长寿秘诀。

林先通是老人的大儿子,年逾七十,长年以来,他坚持让母亲与自己同住,主动挑起照料母亲的担子。为了不让老人家感到孤寂,他坚持每日与母亲拉家常,尽所能逗她开心。即便在地里干活,一到吃饭时间,他必定会赶回去亲自为母亲准备可口的饭菜,生怕她饿着。

“父母把我们拉扯长大不容易,我们要懂得感恩。”林先通也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却不辞辛劳照料百岁母亲,这种孝德家风也传递给了自己的子女们。他一个女儿在挪威工作,每年都会争取回来一次看望家中老人,平时电话关心更是不断;在城关工作的孩子们每周也都会回来陪老人们聊聊天、散散心。去年乡里送了林家一块“孝德传家”的牌匾,希望他们能把这良好的家风代代传承下去。

在宅中,孝德文化如水,沁透心田,柔而有力。它不仅仅是挂在嘴上、写在墙上的花样子、空口号,更是一件件实事、小事,是争相比赛着的好事。

“全国敬老好儿女”林雪玉“省吃俭用、孝敬奶奶”、“火笼换电毯,让奶奶温暖过冬”等事迹仍然广为流传;63岁的林成桂一生倾情侍奉养母,感动了全乡男女老少,也成了人们敬老爱老的榜样;党员郑龙灿每天要跑遍全乡各村投递报刊和信件,每每夜晚回到家里已是疲惫不堪,但是他坚持要为老母亲洗身擦背,再给父母亲泡个热水脚……孝亲敬老,在全乡蔚然成风。

“每一个人对老人好,都是给个人做榜样,全乡人都对老人好的话,这个社会风气就好了。”赵冬银说,乡里每月都会开展一次孝德文化讲座或座谈交流,对广大村民宣讲身边的好人好事、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知恩图报、与人友善的意识;每季开展一次《涵养女德、幸福人生》系列报导学习,培育好家风,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孝德宅中”美名扬

文化是一个地方发展的灵魂,是它区别于其他地方的个性所在。“孝德宅中”的建设,为推动柘荣孝德文化的不断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成为一张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名片。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走进“伏羲班夏令营”,一群学龄儿童正在认真诵读《三字经》,听着这稚嫩的朗朗读书声,心灵仿佛接通了那延伸千百年的文脉。来自200多名省内外的孩子在这里亲近国学,一起接受孔子文化的熏陶,体会“礼、孝”的内涵。

“宅中中心校是全国伏羲教育基地,也是福建省首个伏羲教育示范点。”宅中中心校校长林荣滔介绍,在学校,1至3年级的孩子们在正常上课外还接受传统国学教育,学习《弟子规》、《三字经》以及“四书五经”等,学校同时还教书法、太极,让孩子自己动手叠被子、洗衣服、洗碗……

“经过学习,孩子们自理能力变强、懂礼貌、孝顺父母,家长深受感染,也重视起了孩子的德行教育。下一阶段,我们打算在全校普及开来。”林荣滔说,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伏羲教育基地声名远播,今年暑假“伏羲班夏令营”举办,报名人数就达到300多人,其中不少来自柘荣外的县市区。

“要想打造‘孝德宅中’品牌,必须持续放大传统孝德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旅游文化、历史名人文化正能量,不断增强全民文化自信和爱乡自觉。”为此,宅中乡全力推进“一老一少”工程,让孝德文化代代相传。“一少”指的是“伏羲班”;“一老”便是“千叟宴”——每年重阳节,宅中乡都会举办“千叟宴”,邀请长寿老人,同品长寿菜肴。

赵冬银说,千百年来,宅中人坚定信仰健康平安神马仙,崇拜敬重游朴、袁天禄、郑宗远等柘荣历史名人。这里不仅有“伏羲班”“千叟宴”,还有供奉曾经三中状元,而后弃官为母守孝的王金龙而修建的南风宫;有历史文化悠久的西坪传统生态村落;还有每年春节,宅中、山樟等村都会邀请知名闽剧团开演以尊老敬老为主题的孝德大戏……这些将成为“孝德宅中”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今年,我们还打算举办‘孝德文化节’,把文化和旅游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扩大美誉度和影响力,使孝德文化不仅植根全乡民心之中,还影响到周边地区。”对宅中乡的未来,乡党委政府心中已有一份清晰的蓝图,“同时我们将加大力度做足做深做透孝文化产业,鼓励更多本地特色产品冠以‘孝德’名称、打孝德牌,如‘孝德米’、‘孝德茶’等,把孝德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声音

楮坪乡宣统委员陈川海:柘荣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其中楮坪乡又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是柘荣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东日报》的采编人员对我乡红色文化进行深入了解,积极宣传,形象生动地弘扬了楮坪乡红色文化的精髓,对我乡推动红色文化发展意义重大。

柘荣县党史研究室主任杨焕新:感谢《闽东日报》对柘荣的红色文化进行整版报道,这对弘扬柘荣的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希望通过报道,促使县委、县政府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进一步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使其发挥应有的历史价值。

随机稿件
暂无数据!
上周冠军
人气:0,发布文章:0篇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上留言 | 通讯员 | 我要投稿 | 稿件列表 | 在线咨询 | Rss订阅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63号老干部局大院15号楼四层 闽ICP备2023017563号 邮箱:jq368@163.com
Copyright © 2013 《金秋》栏目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