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福建省扶贫办原主任马国林:闽宁协作从“输血”式扶贫发展为“造血”型合作
发布时间:2016/6/21   来源:人民网   + 2183


福建第二批扶贫援宁工作队领队、省扶贫办原主任马国林(右二)。资料图

人民网福州6月21日电(黄丹妮)1999年,福建第二批扶贫援宁工作队领队、省扶贫办原主任马国林带领9名福建干部来到宁夏西海固地区挂职。之后17年的时光里,马国林往返闽宁100多次,亲历了这片黄土地从荒原变高楼,也见证着闽宁协作从单向的扶贫解困发展到经济合作。

你种菌草我担保,荒漠里开辟致富路

“这么跟你们说吧,‘天上无飞鸟,地下无花草,风一吹石头细沙满地跑’说的就是当时的西海固。”马国林向人民网记者介绍说,1999年的宁夏还没有开通高速公路,从福建转机到银川后,还要在黄泥路上颠簸整整一天才能到达西海固地区。

17年过去了,马国林依然清晰地记得初到宁夏的情景,“路上随时都可能发生沙尘暴,我们刚到时也有些无助,山都是光秃秃的,当地人自己挖井窖屯水,我们到乡亲们家中考察连碗水都不敢多喝。”

要让“荒漠”变“绿洲”,得从哪里下手呢?马国林想到了菌草。早在1997年,时任福建省闽宁办主任林月婵到宁夏调研时,就曾将有着“菌草之父”之称的林占熺教授带到宁夏。干旱是宁夏的劣势,这种劣势对于菌草培植来说是否能“祸福”转化呢?答案是肯定的。

适宜在干燥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菌草,不但有助于缓解粮食短缺难题,为人类提供高蛋白,高营养的食品,更有助于治理荒漠化,防止水土流失。了解到菌草在宁夏的生长情况后,马国林便开始了对当地老百姓的动员工作。

然而,由于对市场的不确定,当地人对种植菌草热情不足。“当时菌草一斤的收购价是2元多,虽然价格吸引人,但大伙还是担心卖不出去。我们就和种植户签了担保协议,承诺包收。大家看到销路没问题了,也纷纷加入了种植菌草的队伍。”马国林说。

就这样,林占熺和他的团队带着20多名农民子弟,在彭阳县古城镇小岔沟废弃的土窑里,开始了一项项技术攻关。意想不到的是,第一批蘑菇出棚后,在当地就一销而空。这一消息很快在山区“炸开”了,原来,在技术的扶持下,贫瘠的土地也可以收获满满!

4万“大军”迁徙,一人打工全家致富

提到闽宁扶贫协作,不得不提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西部务工人员大流。“当时宁夏西海固地区人民年收入只有几百元,气候恶劣,经济困难,要想短时间致富实属不易。”马国林对人民网记者说,要想让村民的日子好起来,就要带着他们走出来。

“我们组织宁夏剩余劳动力来福建务工。”马国林介绍,当时莆田的新威电子公司、漳州的台商投资区,以及晋江的服装鞋帽公司等都接收了一大批宁夏务工人员,“1999年至2001年的两年间,陆续来了4万多人。”

为了解决宁夏务工者的饮食问题,闽企还专门设立了清真食堂。然而,气候的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还是让不少务工者难以适应。“有些务工者觉得这里蚊虫多,太潮湿,第二天就买了车票回宁夏了。”马国林回忆说。

面对务工队伍稳定性不够的问题,马国林并不着急。“这些务工者在宁夏待了半辈子,从来没有出过远门,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很正常。”马国林告诉人民网记者,为了保障务工者的收入,闽企采取计件工资的方式,最大程度地给宁夏务工者提供优惠和便利。

“在第一批来闽务工的宁夏人劳动致富后,越来越多的当地人走了出来。”马国林透露,当时一名务工者的月收入约700多元,扣除开销,净收入和在宁夏务农的本地人一年的收入差不多,“这些宁夏务工者成了‘铁杆专家’,一人打工,全家致富。”

沿海来了大企业,土豆摇身变“金豆”

据介绍,宁夏南部山区为典型的半干旱黄土高原,“十年久旱”是对这里恶劣自然条件的典型描述。但马铃薯的需水期和当地的降水期一致,其种植恰好能避开干旱环境的影响,即使是干旱比较严重的年份,亩产仍能达到1000斤。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宁夏马铃薯的优良品质——淀粉含量高、口感醇厚、耐储藏。

1997年第二次闽宁联席会议召开时,时任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与当时在宁的11位福建企业家座谈,希望他们把福建的先进理念带到宁夏,并动员更多企业家到宁夏搞开发,结成联合体,共同发展。

马国林看到了其中潜藏的机遇,在引进了七八家福建马铃薯加工企业后,当地居民再也不用担心滞销问题了。“当时土豆一斤的收购价为3角钱,因为之前的土豆加工企业不多,农民经常要排长队等收购,现在就不一样了。”马国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你看,如果按三千斤的产量算,农民收入可达近千元,土豆变‘金豆’了。”

马国林还见证了闽宁协作从单向的扶贫解困发展到经济合作互助。据统计,截至目前,在宁闽企超过5000家,总投资超过800亿元,累计3万多名闽商北上入宁创业,超过5万的闽商家属和员工定居宁夏。至2015年底,在宁的闽企年营业额200亿元,上缴税收过亿,安置当地劳动力3万多人。闽宁协作已从“输血”式单一扶贫发展到“造血”型优势互补。

在扶贫工作岗位上奋斗了半辈子的马国林正在办理退休手续。“20年闽宁协作中,福建省累计派出9批次共139人赴宁夏9个挂钩县(市、区)挂职,我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马国林很是感慨,“两年挂职一生受用,过了六盘山就没有吃不了的苦,这给东部沿海地区的干部补上了重要一课,对今后的成长很有帮助。” 

声明:文章来源人民网,图片来源网络,不代表金秋网立场,若侵权请联系!QQ:3071562091
随机阅读
暂无数据!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上留言 | 通讯员 | 我要投稿 | 稿件列表 | 在线咨询 | Rss订阅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63号老干部局大院15号楼四层 闽ICP备2023017563号 邮箱:jq368@163.com
Copyright © 2013 《金秋》栏目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