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一个人的古厝家训拓印之路:8年走遍石狮所有村落
发布时间:2016/8/29   来源:新华网   + 2592

寻找古厝家风

石狮台籍进士施之东故居,大门两侧的两块家训石刻早已失窃

闽南网8月29日讯 石狮乡土文化爱好者姜先生,自喻是个和小偷赛跑的人。他的脚步踏遍晋石两地两三百座古厝、洋楼,为的是赶在小偷之前,找到古厝里的家训题刻,并拓印保存下来。

曾被误认为小偷,险被人拿着扫把追打;曾为征得古厝后人同意,连续多日上门,磨破了嘴皮子却无济于事;曾经前一天拍好了照片,第二天要去拓印时,题刻已经失窃。

就是在这样的追寻与坚持中,他用8年多的时间,拓下了500多件家训,如今收录在石狮市博物馆,准备筹建家风家训展示馆后免费展出。

这是藏在古厝里的家风,一则则家规家训的背后,讲述着一个个值得后人铭记的家族故事,如杨家人的清白自身与重文求学,又如施家人的淡泊明志与持家之道。

我们期盼,能和文化志愿者一起,唤起更多人对闽南古建筑的思考和保护,一起坚守那些被逐渐淡化的传统家风。

一个人的家训拓印之路

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展示姜先生收录的家训拓印

在石狮市博物馆内,悬挂着500多件闽南家规家训的拓片,它们都是石狮人姜先生从石狮、晋江各个村落几百座古厝、洋楼上拓印下来的。目前,该博物馆正在着手建设石狮家风家训展示馆,预计国庆前后便可免费对外开放了。

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说,这些家风家训都来自于先辈,是他们美德的体现,是一种真实有能量的东西,接地气、有感染力,不管是出于研究、保护、展览还是传承,展示馆都可以起到价值引领作用,激发民众的文化自信心。另一方面也是无奈之举,因为文物盗窃的猖獗,这些家训题刻实物正以极快的速度遭到破坏。展示的500多件拓片,有一半以上的实体已被盗走或被破坏。

清朝进士施之东所写家训拓本

8年走遍石狮所有村落

姜先生是石狮一个乡土文化爱好者,从2006年开始,他就独自带着相机,骑着摩托车,穿梭在石狮、晋江各个村落,寻找一切有价值的文物。

起初,他只想用相机拍下来。后来发现,当他第二次造访之前拍过的那些东西时,很多都已经被盗或遭破坏了,这让他很心痛,“太可惜了,我觉得自己该多做点什么了”!

2009年初,他认识了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一人曾看过题刻做成的拓片,很接近实物。姜先生觉得这个方法可行,三人便买来材料,找到石碑,开始边学边拓,到后来越有模有样了。“像着魔一样,一发不可收。”几个月下来,他已经做了几十件各类题刻的拓片。

同年,他认识了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李馆长认为闽南古大厝和洋楼上的家训石刻都很有研究价值,建议姜先生将更多时间花在这上面。李馆长的话极大鼓舞了姜先生,他更加频繁地出入各个村庄寻找家训题刻。

拓印是一件耗时间的活儿,姜先生要先记录下题刻的尺寸,然后回去裁纸,时间来不及就得等到第二天再去做拓本。拓印时要先将石刻清洗干净,让上面的花纹或文字尽可能清楚,而后用已经裁好的宣纸盖上,把纸轻轻润湿,然后在湿纸上蒙一层软性吸水的纸保护纸面,用毛刷轻轻敲捶,使湿纸贴附在该物表面,随着它的花纹文字而起伏凹凸。待纸干后,以蘸有墨汁之垫子覆压在上面,最后将纸由石碑上揭下。

8年来,他走遍了石狮所有的村落以及晋江一半的村落,访过古厝、洋楼两三百座,拓印的家训拓片有500多件。

痛并快乐的拓印行动

拓印必须征得主人同意,找到房子的主人才是关键。姜先生说,很多古大厝如今都已没有住人,而洋楼也几乎都租出去了,很难联系上主人。即使联系上了,因为这些房子几乎都被盗过,主人有一定的戒心,姜先生还要努力说服对方。

清代台湾籍进士施之东的故居,是姜先生做第一个家训拓片的地方。“那座古厝已经没有人住,我以为他的后人都在外地。”当姜先生拿着拓印的材料,准备翻墙进去时,突然身后有人大喊:“你要干什么?”他回头一看,一名老人手拿扫把站在他背后。姜先生吓了一跳,赶忙用闽南语跟他解释。了解情况后,老人亲自打开了门,让姜先生进去拓印。

“幸亏我长着一张老实人的脸,还会说闽南语,这才能成功。”拓印的过程很累,但“每发现一点东西就是收获,会感到很快乐!”姜先生觉得自己痛并快乐着。

另一次是2011年,姜先生得知晋江陈埭一村子里有一座古厝,里面有清末进士林翀鹤、林骚兄弟的父亲林霁手写的家训。林霁写得一手好颜体字,但保留下来的很少,姜先生非常兴奋,当下就跟那里的一位老婆婆表示想要拓印下来,对方同意了。

第二天一早,他裁好宣纸来到古厝准备拓印时,对方突然反悔了,姜先生好说歹说都不行。当天下午,姜先生还在那里徘徊拍照,遇到一个年轻些的后人,他又说了一遍自己的想法,对方竟然同意了。可第三天他再过来时,老婆婆仍执意不肯。一连过去多日,姜先生心里放不下那则家训,再次前去找到老婆婆的儿子,无奈还是没能说服对方。

无法阻止的偷盗破坏

姜先生说,普通的一对家训,完成拓印至少需要3个小时。另外,天气对拓印也有影响,潮湿的环境下,拓片效果就差很多。每次拓印完,他都会送一份拓片到石狮市博物馆。2009年5月,石狮市博物馆就举行了一次以古厝题刻拓片为主题的展览,其中绝大部分是姜先生拓印捐赠的。

然而,姜先生的努力,还是无法阻止猖狂的文物偷盗,家训题刻正遭受严重的破坏。据他统计,他拓过的一半以上的家训题刻实体,已经被破坏或被盗走了。比如他第一次拓印的施之东家训题刻,在三四年前他再次造访时,已被小偷挖走了。

而晋江陈埭古厝里的林霁家训,也未能幸免。去年,他在晋江博物馆帮忙拍照,得知古厝所在的片区正在拆迁,马上赶了过去。当他还在庆幸古厝没在拆迁范围内时,却发现那则家训不见了,一问才知被盗了。

看着这些题刻不断被偷盗,姜先生痛在心里。他说,要趁一些家训题刻还在时,尽快将它们拓印下来,“我感觉自己在跟这些小偷赛跑,也许此时此刻,就有一些题刻正在被破坏。”他说,虽然自己一个人要对付这么多“敌人”,但还是要尽力把它完成。

古厝藏家训 孕育后来人

石狮杨家大楼,藏着许多典故家训

今年74岁的杨祖志,是杨家的第十八世孙,现在杨家的许多第一手族史资料都是他在整理。他说,他的高中文凭就是被“家训”逼出来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局势动荡,杨家曾经的钟鸣鼎食已不复存在。杨祖志有个弟弟,不爱读书,杨祖志也不想读。母亲跟他说,你们俩不能都不读书,你弟弟不读,你必须读。杨祖志说,那时候穷到只能吃地瓜,就想着去种地赚小工钱,根本没心思读书。但祖传大宅杨家大楼里的“三尺立深程门雪,十联新唱昆体诗”家训,加上母亲的命令,让他不得不坚持读了下来。

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告诉我们,杨家大楼留下来的许多家训,都带有典故,且与历代杨姓人有关。“一个在财富和荣耀上达到顶峰的家族,却能有这样的德行,并通过牌匾石刻将之传给后人,是非常难得和珍贵的。”

钟鸣鼎食的杨家人 只留清白遗子孙

“名卿清操除三惑,学士新诗重十联;但得安闲消岁月,只留清白遗子孙。”石狮后杆柄村的杨家大楼,曾经的一个钟鸣鼎食之家,留给后人的家训,几乎不见任何对财富和荣誉的留恋,而是清清楚楚地要将“清白”留给子孙,不应贪恋“酒、色、财”。

杨家大楼是一栋远近闻名的华侨洋楼,是杨家第十五世孙的18个堂兄弟,于上世纪30年代一同建的。算上周边十来座古厝,曾经有170多个房间,是一个300多人的大家族。长房长子杨邦梭是领头人,也是最德高望重者。他天性谦卑有恭,孤贫力学,所以对于后代子孙的教育也格外重视。

杨家的家训多有典故。名卿清操,只留清白,指的就是东汉大清官杨震。有个关于杨震“四知却金”的故事,讲一个曾受他举荐的官员深夜来访想敬献金子,还宽慰说,“晚上没人知道”。杨震回他:“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杨家用这个典故意在告诉后人,无论做人为官,应一世清白。

唐朝诗人杨敬之喜欢培养人才,提携后辈的典故,也被杨家浓缩成四个字的家训“三喜余庆”,刻在大楼的一块石匾上。杨敬之最出名的一句诗是“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说的是他不会隐瞒别人的优点,喜欢逢人就推荐德才兼备的年轻人项斯。杨敬之因此高风亮节被朝廷提拔,而同一天,他的两个儿子也金榜题名,因此才有“三喜”之说。

而杨祖志所说的,促其读高中的家训,则用的是杨时“程门立雪”的典故。“三尺立深程门雪,十联新唱昆体诗”,杨时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因对闽学的兴起,有筚路蓝缕之功,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这条家训说的其实是重视子女学业,提倡寒窗苦读的精神。

20世纪40年代,支撑杨家的菲律宾杨梭烟厂,因为一场大火被烧,家乡的这栋大楼和家族也跟着走向败落。但这些高悬的家训却不会跟着消逝。在大部分村民为杨姓的后杆柄村村口处,我们看到一个雕塑,所塑之人正是杨震。他的精神,将在新的起点,感召更多的后人。

清代台湾籍进士

写下淡泊明志家训

石狮市区湖滨街道,清末台湾籍进士施之东故居,没有高墙大院,也没有雕梁画栋,大门上简单镌刻着“傍斋小筑”。倒是门墙上镶嵌的两块写有家训的石刻,常道于其后人口中,只可惜,如今只能在拓片上才能欣赏到主人淡泊明志的那份心境。

已经没人居住的傍斋小筑,如今已经变得残破不堪,也成了文物盗贼经常光顾的地方,施之东所手写的家训题刻在几年前就被盗走。今年已经73周岁的施祖均老先生是施之东的孙子,他展示了家训拓片:

“内有别而家教良,少长知爱而后家事和,宾友常至而后家云兴,婢仆无纵而家道尊,衣食无奢而后家用足,理固然也。”这里讲的是治家之道,核心在于和谐友爱,家和万事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凡百用度最讲究省,浮文量实力除奢华,尚节俭入不求多,出不厌少,自然不足而足可保久长,此其所以常有余也可勿慎诸。”这里讲的是持家之道,核心在于“除奢华,尚节俭”,体现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一脉相承。持家必须恪守量入为出,开源节约的纯朴道理。

施老先生说,施之东曾被授兵部主事,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士论哗然。施之东看透官场黑暗、朝廷腐败,于是以回乡奉养母亲为由,辞官回来,在祖辈们留下的旧书斋旁建了傍斋小筑,教授四乡八邻的子弟。

施之东回来后,每日养花种草,教授学生,有时以诗酒自娱,怡然自得。他为人谦和、慷慨,对于自食其力、勤俭的人很尊敬;对于那种纨绔子弟,整日游手好闲的人,则经常给予教育。

1898年夏天,他把自己对生活的认知体会,以及自己淡泊明志的心境写下来作为家训,镌刻在大门两侧,希望自己的后人能够谨记。

祖祠里的家规手抄本

译成现代文张贴展示

和其他地方的家训不一样,泉港后龙镇土坑村刘氏家规家训,并不是刻在墙上,而是以手抄本的形式藏在祖祠里的,后来当地请人将家规译成现代文,直接贴在村里的公告,让全村的人都能目睹这25条家规的面貌。

这或许是泉州最长、最详细的家规,包含了尽孝、辛勤、节俭、尊师重道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如“敦孝悌”,说的是子女应该深爱父母,陪伴父母,暗暗地体贴牵挂他们,不只是做顺从代劳侍奉赡养等寻常之事,默默地迎合父母欢心,不只是讲究早晚请安嘘寒问暖的平常礼节。至于兄弟系一母所生,不可因贪图财产而致兄弟相斗。兄弟和合,父母因势利导,为弟顺从兄长就能做到“悌”,进而成就孝道。

还有一条“务辛勤”,说读书人,应该刻苦勤勉,窗前灯下诵读诗书、探求文意;做农民,应该勤恳劳作,种植桑麻五谷,冒风雨历寒暑而勤勉不怠。务工经商都应这样,竭尽心力,显赫的地位和丰厚的收益就指日可待。

该村老年协会的副会长刘守德已经72岁了,他说,在明末时期,他们家族长三房的叫刘淑迟的进士,曾在江西任巡检,后辞官回家写下了这25条家规。这本家规在清朝被重新抄写两次,在清朝乾隆年间,村里的祠堂重修,这本家训才被拿出来,让家族子弟接受警示。最近一次重见天日是在1992年祠堂的重修。

保护家训题刻

也是在保护古建筑

家训,离不开它的载体古厝、番仔楼,保护家训题刻,也是在保护古建筑。“番仔楼其实寄托了海内外华侨华人对家乡故土的深厚情感。”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副秘书长刘伯孳说,以前,闽南人下南洋讨生活,赚了钱衣锦还乡,部分华侨华人就想将异乡的建筑风格带回家乡,就成了番仔楼。当然,也有部分华侨华人回乡盖的是闽南古大厝,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其实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对家乡的热爱,也形成了不同建筑风格之间的文化交融,促进了闽南本土文化的提升。

刘伯孳说,在闽南古民居中,历史和侨乡在这里积淀碰撞,萌生侨乡文化,这些古民居,是华侨华人对祖厝的情感寄托,就像绿叶对根的情意,是他们内心对故土的深切眷念,已根植于海外华人和祖籍地的情感纽带。因此,保护好利用好这些古民居历史遗存,可影响带动更多的海内外乡亲回乡寻根谒祖,增强海内外新生代对祖籍地的认同感、归属感。

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也表示,闽南建筑是一个整体,它有艺术性和生命力,而这些家训题刻是闽南建筑文化的核心部分,它们不仅是凝固的历史,也是流动的历史,在闽南文化传承过程中,体现出一种文化包容,如在潘仔楼里题刻家训,是中华文化与西方建筑的结合。“拿走并不是保护的最好方法!收藏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文化修养,但它不是占为己有,而是尽可能地让构件在它该呆的地方,让人去欣赏,才能体现它最大的价值。”

声明:文章来源新华网,图片来源网络,不代表金秋网立场,若侵权请联系!QQ:3071562091
随机阅读
暂无数据!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上留言 | 通讯员 | 我要投稿 | 稿件列表 | 在线咨询 | Rss订阅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63号老干部局大院15号楼四层 闽ICP备2023017563号 邮箱:jq368@163.com
Copyright © 2013 《金秋》栏目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