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吟唱毛泽东的词《清平乐》,人们立马被带回昔日那段峥嵘岁月。
福建龙岩,曾是一片叱咤风云、彪炳史册的红色土地,从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的长汀,到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纲领的古田,80多年来,红色基因在这里不断延续,革命精神始终传扬。
尤其近年来,龙岩着力保护红色资源,丰富红色载体,通过文艺创作、纪念活动、红色旅游等多种形式,擦亮红色品牌,让红色文化生生不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与此同时,依托红色品牌和特色产业,一场以精准扶贫、靶向扶贫为重点的脱贫攻坚战又在龙岩打响,革命老区人民勠力同心奔向致富路的动人篇章正在红土地上谱写。
截至2015年底,龙岩贫困人口降至11.07万人,比2002年减少42.74万人,贫困村也从2002年的612个减少到380个。
奏响“红”“绿”交响曲
长汀县历史够“红”。这里,是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曾是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红色小上海”和红旗不倒的地方,当年红九军团在此出发,踏上了战略大转移的长征之路。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这片红色大地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一座座寸草不生的“火焰山”让长汀长年“山光、水浊、田瘦、人穷”。
如何让“火焰山”增添绿色生机?“断臂铁人”兰林金的故事一直被人传唱。
独自承包2000多亩贫瘠荒山,艰辛种植1000多亩油茶……2010年以来,长汀县戴坊村红旗山上,一双残臂的“铁人”兰林金始终在忙碌着。6年执着,终换得山头绿树成荫。
“治理水土流失,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这种矢志不渝、攻坚克难就是长征精神的一种延续。”见到记者,兰林金这样表达他多年坚持的信念,“作为红军后代,我们就是要继承先烈的精神,尽最大努力把绿色留给后代、赶走贫困。”
封山育林、改良植被、补贴烧煤、生态移民,这些年来,长汀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狠抓水土流失治理,如今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县水土保持局彭绍云介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由1985年的146.2万亩减少到现在的37.78万亩,森林面积由275万亩提高到37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9.8%提高到79.8%。
“绿起来”带动“富起来”。“十二五”期间,长汀新增果林1.56万亩,新种植经济作物1.3万亩。201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58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重点水土流失区河田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0135元,比2010年增加5315元,增长110.3%。
植树造林,让长汀取得了水土保持攻坚战的胜利。发展林下经济,让老百姓走上了富裕奔小康的道路。
走好红色传承路
出长汀往东南100公里,便来到上杭县古田镇。
逶迤苍茫的社下山,白墙青瓦的廖氏宗祠庄重古朴,“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八个红字鲜艳夺目,无声宣告着此地在历史长河中的不凡分量。
1929年12月28日,古田会议在此召开,为全党全军建设指明了方向。2016年9月12日,旧址迎来一批年轻的客人。“青年新闻人重走长征路”活动在此举行,百余位福建高校学生用青春的视角探寻红军长征路。
这是近年来龙岩弘扬红色传统、挖掘红色文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前往古田会址接受红色教育的人数呈井喷式上升,仅去年就达358万人次。不止龙岩,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已成为福建省的工作重点。2016年6月,《福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实施方案》印发,提出建设一批国家级红色文化基地,创作一批优秀红色文化精品,推出一批新型红色旅游产品,进一步提升福建红色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位于龙岩南山的中复村,被誉为“红军长征第一村”,1934年9月30日,红九军团在此吹响了长征的第一声号角。如今,这里的红色旅游方兴未艾,2015年中复村接待游客近12万人次。
“去年,我们经营的农家乐营业额近200万元。”年近50岁的村民钟开发曾经在外开过车、打过工,现在与亲戚合开了农家乐,“守着自己的房子,如今也能过上好日子。”
漫步南山镇红军桥,当年的红军标语“救国不分男女老幼”等依旧清晰,而桥那头的红军街,现在摇身一变,成为“淘宝街”。2015年起,南山镇政府对入驻电商业主实行免店租、免费培训、免费安装网络等扶持政策。“我用自己的名字注册了商标,山茶油、红糖姜等特产在网上卖得很红火。”在此创业的蔡火妹一脸满足。她告诉记者,当地的红色资源就是她致富的法宝。
“红色品牌已经树立起来了!家乡有这样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是我们创业路上不竭的精神动力。”蔡火妹说。
念好老区致富经
“我骄傲,我是烈士的后代。”走进上杭才溪镇发坑村一户农家,36岁的林海鑫将凳子搬到了院子里,对记者说。
红色基因和精神追求,成为引领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如今,上杭积极探索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乘家乡不断发展之“东风”,林海鑫从厦门集美体校毕业后,选择了建筑行业,生意越做越好。
古田镇新生村村民刘志柱,今年74岁,家里四口人残疾,生活十分贫困。今年,一种槐猪“托养”模式,让刘志柱一家看到了脱贫希望。“托养”模式是由养殖场免费提供猪苗,贫困户认养30头,农户只需负责种植青饲料提供给养殖场做伴料喂养,挂钩帮扶干部还为贫困户提供种植技术指导。
“利用自家的一亩地,我在家门口就能种植。”刘志柱算了一笔账,养殖场将销售盈利部分按30斤出栏槐猪肉价的数额,返利给贫困户,预计每托养1头槐猪可增收400元,全年增收1万元左右。
为刘志柱带来希望的“托养”模式,折射的是上杭县解放思想、创新扶贫模式的不懈努力。这些年,上杭县通过生产技术扶持、就学资助、医疗援助、就业技能培训等,因户施策,找准帮扶措施,让贫困户收入有保障,脱贫有盼头。全县贫困人口已从“十二五”期间的6745户26766人,减少到2015年底3163户1179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