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海南七旬老者4年抄书400多万字 记录家乡历史变迁
发布时间:2017/4/10   来源:海口网   + 2991

七旬老者陈瑞森四年抄录图书四百多万字,卷长四公里

手书记录海南是一种幸福

陈瑞森先生展示自己抄录的书稿。

书柜一角,装满了老人抄录的文稿。

文\图海南日报记者 徐晗溪

阅读一部24万字的文化专著《中国人的根与魂》需要多长时间?2016年12月21日,73岁的陈瑞森老人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将这部著作手抄笔录,书稿加起来有156.8米长。在他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十遍不如抄一遍,抄书不仅能够笔录精读阅读精髓,还能修身养性涵养性情。

2012年,陈瑞森在退休后的第8年开始着手抄写《中国通史故事》等图书,时至今日,他已累计抄写400多万字的书稿,这些手稿连起来大概有4公里。他说,他还要继续写下去,不仅要笔录别人的著作,还要自己写书,记录海南历史之变迁,为家乡建省30周年献上自己的一份心意。

笔录阅读当“养生法宝”

近日,海南日报记者在陈瑞森家中见到了他,老人看上去红光满面,气色很好,他笑称笔录阅读是他的“养生法宝”,希望能够分享给更多的人受益。

陈瑞森出生于1944年,是个土生土长的海南人。1969年,他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贵州工作,18年后,他回到家乡,先在澄迈工作3年,后分配到海南省科技厅,一直干到了退休。

退休后,陈瑞森觉得日子过得很慢,一开始,他没事就下下象棋,去公园里散散步,可时间久了,就想着要给自己找点事做。

“运动与读书,一个能锻炼身体,一个能训练大脑。”陈瑞森的生活一向很有规律,每天早晨睡醒,他都会在床上举哑铃,锻炼个把小时再起床。在他看来,运动有了,如果再能坚持阅读的话,生活一定能更加充实。

老人信奉“活到老,学到老”,为了更好凝聚精神阅读,他选择用抄书的方式笔录精读。“刚开始我是用毛笔抄,抄着抄着,发现毛笔抄书很繁琐,还要做很多准备工作。”

在抄坏了数支毛笔后,陈瑞森打了退堂鼓,可就在犹豫之际,他想到了中性水彩笔,这种圆珠笔出墨快,不仅使用方便,有的水彩笔也能写出比较厚重的字体,这令陈老倍感喜悦,便越写越顺手,竟一发不可收拾,坚持写了4年之久。

老人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找来用过的水彩笔拿给记者看,这些用过的笔杆、笔芯都被他整整齐齐地收纳归类,18、19只一捆用橡皮筋系着,一个小盒子里光是用过的中性笔就装了22捆,甚是壮观。

追随海南发展之步伐

儿子陈清江笑称父亲是“处女座”,做事一丝不苟,这些抄录的书稿都被老人细心归类整理,并附上书目、书签,内容一目了然便于查阅。“只要抄得动,我就继续抄,等以后写不动了,我就看自己的手稿。”

“风云一纸书天下,在字里行间,与创业者同行,兴之所至,信手写来。”陈老将对历史有贡献的人统称为“创业者”,他认为,读历史能够获得智慧,而通过笔录的方式阅读历史书籍,则有一种“穿越”的感觉,似乎能够回到过去,与“创业者”一同品味历史中的人生百态。

陈瑞森将40余本书分为6大类,每一类都有一个不同的主题,如“中国大工程”、“领袖的风度”、“快乐人生”等。像《世界科技百年》这本书被归为“世界的脚步(国外部分)”,《中国人的根与魂》则被归为“中华民族的脚步”,其中,“海南省的步伐”这一门类是老人笔录精读的重中之重,已抄写160余万字。

他先从《决战海口,解放海南》这本书捋顺海南的历史,接着分时间段笔录海南历史:建省头十年、建省第二个十年、旅游岛建设五周年。陈清江告诉记者,父亲每天坚持阅读《海南日报》,从中选取相关内容笔录整理,以此记录海南建省后的发展变化。

“《海南日报》是用特区精神办报,用文字记载传承海南历史文化。”陈瑞森手头就放着最新的报纸,虽然是当日的报纸,却看上去很旧,想必老人摩挲着反复阅读,他对《海南日报》的记者如数家珍,尤其推崇记者官蕾的著书《道路与使命》,并将这部约40万字的著作悉数抄录。

老人的目光并不局限于过去,他用笔录追随海南的成长,密切关注海南的动态发展,记下“海南航空公司”、“海南华侨”“环岛高铁”“海南2015”“航天海南”“博鳌论坛”“海南2016”,并整理出“海南建省三十年思考”系列。

“我上大学的时候,海口还没有红绿灯,而现在的海口已经越来越国际化了。”已到古稀之年的陈瑞森可谓是看着海南一步步地成长,家乡一砖一瓦的变化都令他颇为振奋。

“我就是要书写一种正能量。”对他来说,每一次的书写记录,都是在回望一种幸福,一种家乡与祖国富强的幸福感。“这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眼中的海南梦,一个海南人献给海南建省30周年的礼物。”

“我要一直写下去!”

明代文学家张溥的书房即是七录斋,取其抄书“七录七焚”之意。关于抄写,古人多有论述,如“看一遍不如读一遍,读一遍不如抄一遍”,再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等。和看、读相比,抄是最辛苦的,也是最有效的。

陈瑞森却不以苦,反而很享受笔录阅读的乐趣。他说,四年时间笔录精读四百多万字,四公里长卷的事实足以证明——笔录精读是一种很实在、一举多得的精读学习方法。“一是时间上,一分钟都不会走神,效率高;二是成果上,一个字都不会丢失,积少成多。”

笔录的手稿记录了他的“悦读之旅”,他称他在一次次的笔录中,“穿越”到书中,与历史人物感同身受世事变迁:看秦皇朝如何为中华民族奠定基业,跟着学者易中天先生品读中华民族古老智慧,更是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不忘学习党的纲领、方针与政策。

陈老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坚持与时俱进,除了关注历史,他也思考着我们怎样才能打好扶贫攻坚战。“智慧来源于知识,知识的增长源自于阅读。”在他看来,多读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才能向周边的人传递“正能量”。

“我们常说建设学习型社会,笔录精读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比如在家里,父母笔录精读就能很好的增进家庭学习氛围。”陈清江有感而发,“言教不如身教,这样对教育子女后代是一个非常好的引导。”

在许多人看来,陈瑞森抄写四百万字的书稿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可在陈老看来,这项工程并不是贵在宏大,而是难在坚持。他称自己每小时大概能抄写1200个字,每天能抄6000字,所以能用一个月的时间抄完《中国人的根与魂》。“每小时1200个字并不算抄得快,有时我还能抄1500个字呢。”

对老人来说,一开始这是一个个人行为,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受益于抄录精读,便想分享给更多的人。“能有一个小车子的话,可以把这个改装一下,将这些手稿陈列其中,这样就能让更多的人看到。”陈老认为,大家眼见为实,当人们看到这些手稿,说不定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加入笔录精读的队伍。

“我们要学着在碎片化阅读中,让心慢下来,稳下来。”陈老希望自己可以感染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养成读书阅读的习惯。他坚定地告诉记者,自己要将笔录精读进行到底,在明年海南建省30周年之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乡海南庆生。

声明:文章来源海口网,图片来源网络,不代表金秋网立场,若侵权请联系!QQ:3071562091
随机阅读
暂无数据!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上留言 | 通讯员 | 我要投稿 | 稿件列表 | 在线咨询 | Rss订阅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63号老干部局大院15号楼四层 闽ICP备2023017563号 邮箱:jq368@163.com
Copyright © 2013 《金秋》栏目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