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县书院及其民国前事业发展概述
  作者:杨世玮  浏览:13956  发布时间:2010/11/13
政和县书院及其民国前事业发展概述
杨世玮

书院,我国古代教书育人,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的场所。唐以前,政和教育,均是自发性的自办家塾、蒙馆。唐宣宗末年,避居澄源乡上洋村的银青光禄大夫许延二,为教育许姓子弟而创建梧峰书院。开创政和教育之先河。北宋宣和五年(1123),朱熹的父亲朱松任政和县尉时,为教化政和子弟,在城南正拜山创办星溪书院,后又在城西尉署后侧创建云根书院。朱松经常邀请本县饱学之士交流学识,同时亲自讲学,教化政邑的从学子弟。自此,政和文风始兴,嗣后人才辈出,因而政和被称为先贤过化之地。
元、明两代,有誊称山中五凤的张以仁、魏伯坚、谢坤、孙蕴、余应等五位名士,因不愿出仕,隐居凤林,在明朝初期,创办贤林学舍,广收学生,传授知识,启迪文明,开展文化交流。
清雍正三年(1725),知县刘廷翰与乡绅刘玺友,捐资在云根书院内重建正厅一栋,厨房二间。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县谭垣又增建学舍二座,厅一座,书房九间。另一知县李藩为书院筹集经费,并延请名师主讲,专设山长管理。清雍正七年(1729),奉文设立音书院。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知县袁万里会同乡绅秦功诏等人创建东和试院,第二年又创建熊山书院。清道光三十一年(1852),邑绅魏元辉募建兴贤书院。清光绪十四年(1888),叶文翔在状元峰独建元峰书院。至此,政和城关共有六座书院,因而政邑文化教育事业日见兴盛。
由于清庭的鼓励,各乡较大村庄的乡绅,纷纷捐田出资创办书院。据县志所载:东平有东臯书院,东平义学,石屯有集义书院,护田有西垣书院,洋后村有竹声书室,养正学舍,长城有长城社学,铁山有崇仁书院,凤林有丹桂书院,江上有临江书院,岭腰有翔凤书院,东干有希贤乡塾,大墩村有西源书室,九蓬村有龙峰学舍,湖屯村有崇本学舍,大渊村有作培学舍,西坑村有蒙养学舍,西里有广文书室,澄源有梧峰书院,杨源有连萼书院。计各种书院、学舍共二十余处,农村教育比较普及。
戊戍政变,清光绪皇帝废除科举,改组书院,兴办学校。全县城乡共创办学校二十五所。在城关有东和高小、星溪高小、贤坊初小、龟峰初小、文光初小、仁义初小、折桂初小共七所。同时,在张沛恩等人的倡导下,在县城开办建东师范学校。在农村,东平有东平高小、东臯初小,在石屯有集义高小,在护田有西垣小学,在营尾有圣洋初小,在凤池有凤池高小,在西表有鹿鸣初小,在杨源有凤山初小,在镇前有四区第一国民学校,在际头有四区第二国民学校,在坂头有五区第二国民学校,在下庄有五区第三国民学校,在石门后有七区第一国民学校,在梅屯有九区第四国民学校等。这些学校已完全废除四书五经之类的古书。所学课程,高小有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外国语、国画、唱歌、体操。初小主要是修身、国文、算术、国语、图画、唱歌、体操。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知县陈寿昌奉文在城东熊山书院成立政和县劝学所,内设所长兼视学一人,劝学员四人,雇员一人;同时,在劝学所内附设宣讲所,配宣讲员七人。清宣统元年(1909),又由城乡学界联合在前学署土地祠成立政和县教育会,设正副会长各一人,干事四人,评议八人,调查五人,会员三十余人,书记一人。首任会长陈揆文,这两个机构都是协助教谕对各学校进行实际的指导工作,对政和事业的发展与提高有一定作用。
民国期间,政和教育事业也有一定发展,所进行的工作,主要是先开始裁教谕,设立教育科,配备科长、科员、督学等专职人员。教育学会还成立宣读所,城镇学校成立学生自治会。其次增设一批学校。据记载及教育界前辈回忆,民国元年,叶保熙、王泽民等在前儒学明伦堂创办仁义初等小学校。陈禄周等人在城北天后宫创办折桂小学校。民国二年,凤池村办高等小学,西表村办鹿鸣初小。民国五年,杨源办凤山初小,民国十年,城关创办公立乙种农业学校。民国十一年,并农中,举办职业学校;除语文、数学、物理、英语之外,主要学栽桑、养蚕、剿丝。民国十三年创办政和县初级中学。再次,划分学区:民国七年,将城乡划分为九个学区,城关为第一学区,上下里(即铁山)为第二学区,南里为第三学区,西里宝岩镇前为第四学区,杨源为第五学区,东具里(石屯)为第六学区,高宅长城里为七第学区,东平里护田为第八学区,东常市一带为第九学区。学区的划分,对加强上下联系以及加强对各学校的管理有很大的好处。
由于书院的兴起以及废科举办学堂,有力地促进了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自宋朝以来,政和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据县志记载:
宋朝期间,政邑出过陈律、邵知柔、谢誊、吴球、吴持、吴清伯、陈从忠、黄石九名进士,一名大学生。其中邵知柔官至太子侍读,龙图阁直学士;吴球官至承议郎。
元朝期间,政和只有陈楠老一人中式举人。
明朝:中进士的有陈淇、范朗、吴廷用、陈垣等四人,其中吴廷用官至刑部右待朗。出过陈淇、范朗、谢马、杨原贵、吴廷用、张美、吴敦、吴安、彭新、余缪、黄穆、范星、周志、吴宪、雷春、陈待、姜英、林一宁、王良佐、陈桓、赵泮、姜礼、陈瀚、游应运、吴朱基二十五名举人和一百二十二名贡生。在这些举人贡士之中,有一百零二人出任过知县、县丞、教谕等官职,其中黄童官拜御史,卢亮官至两淮盐运使,黄璇官至户部主事,陈邻官至吏部给事中,余俊官至贵州按察司,陈桓官至卢州知府。
清朝:政和先后有罗攀桂、杨汝为、宋滋兰、宋滋蓍四人中进士,其中东平两宋是兄弟同科进士,宋滋兰官授翰林院庶吉士,其弟宋滋蓍官授刑部河南司主事。范如璋、罗攀桂、范奉璋、范作枢、宋廷恩、宋人杰、杨汝为、暨之骈、刘瑞、尹作恭、陈文礼、尹作孚、宋滋兰、宋滋蓍、张树恩、秦功诏、暨之骥、张沛恩、陈灒 灏等十九人中举人,又有赛涟、林际泰、魏国举、王用中、陈六韬、林懋壮、苏治春、王行标等八人中式武举。还有范斌等二十人选拔为贡生;扬家骏等二百四十五人被分别选拔为恩贡、岁贡、附贡、廪贡、增贡。这些人在政学两界都有所建树、少数沦为土豪劣绅。
民国期间:由于学校的兴起、政和先后有杨润葵、叶有功、金兆麒、杨则宝、杨葛怀、张开功、张洪恩、黄炳熙、宋庆甫、杨起葵、杨国宝、杨立名、魏善勋、黄志恂、杨仁沐、杨肖震、杨国才、周盛、周润、杨昌佑、吴冠杰等二十一人毕业于大学。
上一篇:朋 友
下一篇:政和学宫考证
随机稿件
暂无数据!
上周冠军
人气:0,发布文章:0篇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上留言 | 通讯员 | 我要投稿 | 稿件列表 | 在线咨询 | Rss订阅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63号老干部局大院15号楼四层 闽ICP备2023017563号 邮箱:jq368@163.com
Copyright © 2013 《金秋》栏目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