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请命说林杨
  作者:陈有芳  浏览:5378  发布时间:2016/2/15
 

文革中,砸烂公检法,我被下放平潭县流水公社当宣传队员。林彪叛逃事件后归队,又被分配到流水派出所工作。在辖区山门前村下乡时,听老辈村民说起,在明代,这里出了一位为民请命的侠士林杨!

文革后,我调到省、地公安机关。随着阅读史料的增多,对林杨的认识和印象也逐渐加深。《福建通志》、《八闽通志》和文革后出版的《福建史稿》(朱维干著  1986年)、《福建海防史》(周贵祖等著  1990年)等志书,均载有林杨事迹,其故事也在民间代代相传。史籍广泛记载,民众深切怀念,情节十分感人,令人肃然起敬!

林杨字仪中,虽为布衣,却学识渊博,文采惊人。他之出名,在于百姓危难之际,写了一篇惊动天下的《奏蠲虚税疏》。奏疏全文1195字,文词犀利,说理透彻;气势磅礴.一气呵成;忠肝义胆,跃然纸上!海坛生民,被迫迁徙,死亡过半,家园既失,又纳重税,雪上加霜;为替民众免除虚税,林杨在奏疏中激愤地写道:“……不意奉命之臣,不能上体圣意,下悉民情,文移星火,势急雷霆,三日之内,驱臣等登舟,焚臣等房屋,拆臣等基址。臣等仓卒,舟楫难完,遗其器物,撇其畜养,粮食不能尽随,资财多致失落,兼风涛大作,人力莫支,覆没之余,死亡过半,臣等随波逐浪,遇地抛泊,父子兄弟不能相顾……民户虽迁,额数犹存。追征期至,有司按籍科派,皂胥凭文迫取,圭撮难移,秋毫莫贷,生者代死者之纳,存者代亡者之尝……敲朴之下,何计可逃……贾生己远,谁上痛哭之书;郑侠不逢,莫图可怜之状……拊心顿足,追思迁徙之时,不如沦胥以葬鱼腹之为愈耳……不意今日业去粮存,科征如故,实仍死而亡之……且臣一身之微不足顾,万口之流离实可悯,臣一家之没不足惜,满路之哭声实可怜。故臣不避斧钺之诛,甘触雷霆之怒,昧死吁天,忘生叩地,仰惟陛下创立鸿业,覃恩四海,顷者频蠲田租,泽被草野,屡省刑罚,德施  荛……”

林杨冒死上此奏章,盖因明初朝廷奉行消极防倭政策。岛民被强行迁徙内陆。沿海岛屿,尽沦为荒地。其愚蠢方策,导致倭寇乘机据为巢穴,对大陆侵扰更甚。史料记载,海坛岛因此30余年间烟火断绝。《海防志》载:洪武年间,江夏候周德兴巡海防倭。海坛并不边远,且人烟稠密,本可不迁;如嘉禾(今厦门)和浯屿两岛百姓就得免迁。但是,福州右卫指挥使李彝借勘地之机,索贿无厌;急公好义的林杨,体衅民情,率里人与之理论,彝恼羞成怒,即谎报海坛距县远,距小琉球(今台湾)近。明廷遂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颁召迁徙,以三日为限,后者死;是年农历六月初十,海坛全岛居民被焚屋拆基,逼迫舍弃田亩资财,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时间仓卒,船只不足,岛民以编门户床箦以渡,值暴风,多数覆没!《福建史稿》在第19章中指出:“海坛在元末,民户满4万,覆没之余,死亡过半,这就是说约有3万户、十万人口,都葬身鱼腹了!”《福建海防史》在“明代的福建海防”一节中也指出:“按每户5人计,元末明初的海坛岛约有20万人口,而‘死亡过半’就有10余万人在迁徙中丧生,亡人数量之多已不亚于元军入闽时的屠城了。”令人发指的是,遭此大难,官府并不怜悯,田租不减,税额照征,生者要代死者交纳租税。海坛“周围八百里,田地七百八十四顷,粮米五千余石,盐额正耗五千余斤,夏税秋租为钱三十余万文,鱼课二千余担”(林杨奏疏)等租税,竟全被转嫁到幸存岛民身上!害得许多人泪眼汪汪携女抱儿,手拿“卖身契”,沿街卖子;有的流落行乞,饿死路边,或是走投无路,悬梁自尽,内迁岛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想不到为了躲避倭患,却惨遭来自官府的横祸!林杨身历其境,与他母亲及三弟漂到福清海口,暂居下来,一家吃尽苦楚。官府昏庸至极的殃民行为,激起林杨无比愤慨,他义胆顿生,为万民而大声呐喊,终于写出震撼人心的千古奏疏,并千里迢迢,上京告御状!

明朝统治者仅把奏章交由臣下核办,被认为事关“抗粮”大案,遂将林杨投入大狱,等候查处。这一关,就被整整关了一十八年。为民诉状,却身入囫囵,酿下奇冤!林杨的胞弟林榔,听说其兄坐牢,无限悲痛,肩挑货郎担,手摇拨浪鼓,一路跋涉,历经闽、浙、苏三省的千山万水,前往金陵探监。卖货的钱用光了,他就在京城附近讨些钱物接济林杨。因长途餐风露宿,积劳成疾,归途不幸病死在江苏省金坛县境。兄关弟亡,仅因讲了真话,封建统治,暗无天日,于此可见一斑!

朱元璋一统河山,防倭却失策连连。明初倭患并不严重,但是当时被逼内迁的岛民,却遍及闽、浙、粤三省沿海地区。可想而知,涉众之多,扰民之深!《福建史稿》第19章指出,闽省涉及内迁的即有福宁州和连江、福清、长乐、莆田、惠安、晋江、同安等一州七县共26个岛屿上的居民。志乘告诉我们,在上列诸岛中,有的相当富庶。如福宁州的浮膺山,早在宋元间即“居民甚藩”,嵛山岛“其地肥饶,生齿繁庶”;海坛山元时即“户尝满四万,有一百余村”,小练山“南北航路所经,商舶多会于此,人称小杨州” ……笔者少时尚记,1949年刚解放,海坛全岛才9万多人,还不及洪武逼迁时人口的半数。倭患最终为戚继光等率军扫平,但那已是百余年之后嘉靖年间的事了。当时无疑尚有其他良策,只要发动民众,措施得当,完全可以组织军民及时抗御,沿海亦不致发生为时长久的惨重倭祸了!但是,肉食者竟鄙至出此内迁下下之策,导致倭患难禁又极端祸民,使今人读之仍扼腕不已!

林杨入狱十八春秋,经历了明朝的三代皇帝——太祖、惠帝、成祖,出狱时已是骨瘦如柴,十指糜烂;母亲早已去世,境况凄凉。当时有人要推荐林杨为官,林杨坚决辞绝,回家数年后病卒,享年76岁。至明宣德元年(1426年),宣宗朱瞻基登基时,林扬己去世十多年了。时新政推行“敕免灾区田赋……酌减官田租额,停采办,汰工役,理冤滞”(《中国历史大事年表》422页)。经过复查,发现林杨所奏极是,遂依疏准于把闽、浙、粤三省所有“民移产虚”的赋税一律豁免!消息传来,三省广大内迁户无不欣喜万分,奔走相告,盛赞林杨敢于为民请命的义胆侠肠,歌功颂德,历久不衰。林杨以“一疏恩三省,文章冠八闽”的盛誉,名登青史,千秋留芳。明朝宰相叶向高特地为林杨写传,称其“慷慨奇节”,“大类侠士”,“有助于世道,又非侠士所能及”。明朝工部待郎董应举亦赞林杨:“片疏震天威,言泽遍三省”。道光年间成书的《福建通志》,在219卷的《明孝义列传》中,专门列编《林杨传》一节。由于辛亥革命前,海坛(1912年始建平潭县)属福清县(今福清市)辖地,故此后平潭与福清两县市的志书、史料、均载有林杨事迹。

《平潭文史》(六辑)载:林杨的后代多是清官世家,声名卓著。其子林育,明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禁奸除恶,疾恶如仇,升任监察御史,巡抚京城。其玄孙林廷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廉政爱民,官至浙江绍兴知府。林杨胞弟林榔的曾孙林域,明天顺三年(1459年)举人,任安徽繁昌知县,亦以良吏著称。遗训秉承,家风长传。林杨的高尚品格,爱民风范,延及子孙后代,为世所罕见!

行文至此,不由想到,当时迁徙惨状,所见者众,内中不乏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父母官,但他们就不敢替灾民讲句公道话,解民于倒悬!为官者明哲保身,安享奉录,甚至贪贿扰民,而遭百姓斥骂,岂有林杨那般胆气与文采;普通民众,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无可奈何,也写不出如此声情并茂,惊天动地的奏章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林杨可贵之处,正在于此。“位卑未敢忘忧国”。他既敢说,又能为,英风侠骨,德才兼备,正气浩然;“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挥就如椽大笔,写成惊世奏章,冒死上奏,并在30多年之后,“一疏恩三省”,赢得生前身后名!

时间尽管过了六百余载,身为海坛生民后裔,我既为先人遭此迁徙横祸而痛惜,更为舍己保民的林杨所感动!今天弘扬林杨为民报忧的精神,显然仍具重要现实意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官员要以关心民众生活为要任。秘书人员尤应以秉笔直书为光荣,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要敢于讲真话,反映实情, 杜绝报喜不报忧,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在发展经济,振兴中华的大道上,我们无疑应吸取历史教训,永远杜绝类似海坛强行迁徙的悲剧重演,而让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和谐社会!

随机稿件
暂无数据!
上周冠军
人气:0,发布文章:0篇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上留言 | 通讯员 | 我要投稿 | 稿件列表 | 在线咨询 | Rss订阅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63号老干部局大院15号楼四层 闽ICP备2023017563号 邮箱:jq368@163.com
Copyright © 2013 《金秋》栏目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微信公众号